新国学网:雷锋展览馆冷清: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2)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青年报
 
1982年,何朝海从北京复员还不到一个月,便“被北京市人民政府请了回来”。时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的韩作黎想请他担任专职校外学雷锋辅导员。在复员之前,他是北京知名的“学雷锋标兵”。
1963年,在毛主席为雷锋题词第三天,14岁的何朝海便和6个沙县青年成立了学雷锋小组。两年后,他到北京参加了雷锋精神文艺宣传队。宣传之余,他会去农村拾粪、给工厂干活,还会到车站擦栏杆。这一切都被写进他的档案。

正是有了这份档案,何朝海在19岁入伍后,便被列为“学雷锋标兵”,和其他19个战士一起专职学雷锋。

他不仅不用扛大炮,而且在3个月后入了团,3年后就提了干。“他们说我比雷锋有福,雷锋22岁就走了,我22岁就当了官。”回忆起这些,老何一脸的幸福。

1973年3月5日,他更是因为学雷锋荣立三等功。部队政治处还专门举行何朝海学雷锋事迹展和演唱会。

而他蹬着大三轮,拉着展板巡回宣传雷锋精神的情景,据说还上了新闻联播,他还被北京市的100多所大中小学聘为校外学雷锋辅导员。更令他自豪的是,那时他走在大街上,隔三岔五会被人认出。

这种自豪,如今在老何回忆往事时隐约可见。但更多时候,他感受更深刻的是尴尬和失望。

1995年,南方某城市请老何去宣传雷锋精神。这座最早进行改革开放的城市竟然对雷锋有兴趣,令何朝海备感惊喜。他决定送他们一个雷锋半身塑像。

不料上火车时,他被列车员拦住,理由很简单,“火车是装人的,不能装死人像”。

听到“死人像”的说法,老何及时纠正道:“这是雷锋像。”

“那得买票。”列车员说。

何朝海打算买张硬座票,列车员又发话了,“雷锋坐什么座位啊?得买卧铺。”由于上铺和中铺都放不下,他只好花300多块钱,为雷锋塑像买了张下铺票。

15年过去了,这事老何至今想不通。

他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搞学雷锋展览,他们从天安门到永定门,面包车逆行时被警察拦住。看到车里装着雷锋塑像和展板,警察了解情况后,连忙对雷锋塑像敬礼,说“对不起”,然后立即放行。

那时他讲雷锋的故事,唱雷锋的歌,周围的人都觉得很正常,也有人听。1981年,这个专职的“学雷锋标兵”,开始收集关于雷锋的照片、诗文和发言稿等物件,在西单附近的新文化街建起雷锋资料展览馆。他还为小儿子取名“何弘扬”,希望他能弘扬雷锋精神。

然而,他很快便发现,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信仰也没那么坚定”。那19个跟他一起学雷锋的战友,由于“家庭观念强”,早在1976年已陆续离开。

展览馆在坚持8年后,不得不搬到城郊这座院子里。参观的人越来越少,还有人找上门质问:“国家要挣钱,你们要奉献,这不是跟国家唱对台戏吗?”

老何则坚持声称学雷锋没错。但他也无奈地发现,“从1983年起,每隔10年纪念毛主席题词时,会有一次高潮,其他时间都是低潮。”

不仅如此,展览馆从1991年开始受人干扰。那些一贯紧跟国家政策和命令的人,以前是积极支持学雷锋的,但现在认为学雷锋是跟国家作对。有个干部,找老何买了3000本学雷锋的书,如今20年过去了,那张6000块钱的欠条一直没兑现。


关键字: 内容标签:展览馆,冷清,雷锋
下一篇:中国拟推"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部分出外文版||上一篇:20名专家烧郭敬明等人560多本畅销书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