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曹操大墓真伪引出:曹操家族大调查与跨学科研究(1)

编辑:秋痕 来源:解放日报
 
 2009年岁末,引起国内学界和民众最多关注的学术事件,无疑就是河南省安阳市宣布发现了曹操墓。消息一发布,立即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质疑者甚众,引起对曹操墓真伪的争议,一个学术问题被推到公众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2010年1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了4版特别策划栏目,邀请考古历史学者根据曹操墓出土的文物,试图判定安阳大墓为曹操墓。这一组文章,反映了当前考古学界对曹操墓发掘和研究的现状,提供了所能展示的主要证据。然而,考古专家的推断,并没有平息质疑曹操墓真伪的汹汹之声。特别是媒体披露当地准备将曹操墓开发为具有高度经济效益的旅游项目之后,学术问题更演变为社会问题,成为公众话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考古发掘的证据不足以确证墓中男尸就是曹操,这座大墓也就不能定论为曹操墓,社会大众对于曹操墓推断的学术严肃性及其背后的经济利益关系产生重大的怀疑。

    因此,如果不能撇开经济利益关系,从严肃的学术研究的角度对曹操墓的真伪作更加深入且令人信服的调查研究,公众的质疑将发展成为学术诚信的危机。就目前考古发掘提供的证据来看,通过考古的手段获得确证,已经走入瓶颈,需要另辟蹊径。

    2010年1月26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和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宣布,将利用复旦大学人类基因调查的先进科学手段,调查分析曹氏基因,进而给曹操墓真伪的研究提供科学的证据。

    把历史学和生命科学深度结合起来,共同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在中国尚属第一次尝试,它将为中国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催生新的学科诞生,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调查对象本身。因为是全新的尝试,所以,许多热心者也针对此项计划大胆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和建议。下面,我将就这项研究的可行性及其意义,在听取众多意见的基础上,整理并回答几个基本问题。

    问题一:

    司马氏篡魏时是否对曹氏进行族诛?

    对于曹操墓真伪的调查,将遇到历史学和生命科学两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先来讨论历史学的问题。首先,不少人提出,司马氏篡魏的时候,曾经对曹魏皇室进行灭门屠杀,因此曹操后人基本上不可能留存世上。

    众所周知,司马懿是通过高平陵政变夺取政权的。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执政的大将军曹爽拥魏帝曹芳出都城,到高平陵祭明帝,留在洛阳的司马懿乘机发动政变,无能的曹爽束手归降。司马懿废黜曹芳,另立新帝,控制了曹魏政权。随后,司马懿食言,诛杀曹爽兄弟及其党羽何言、丁谧、邓矵、毕轨、李胜和桓范等人,夷三族。

    曹爽是曹操的侄孙。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诛灭的就是曹爽这一族,不是曹操直系子孙或者整个曹氏宗族,这一点首先需要加以确认。

    曹爽的父亲曹真,是曹操的侄儿。曹操起兵时,曹真的父亲招募乡兵,响应曹操,旋被州郡杀害。曹操收养了曹真,让他和自己的儿子曹丕一起生活。以后,曹真随曹操平定天下,屡立战功,位高权重。魏文帝曹丕临终时,命他和陈群、司马懿一道辅佐明帝继立。曹真死后,曹爽继承父业,明帝付以后事,让他和司马懿一起成为顾命大臣。

    据此可知,曹真在曹魏政权中功勋卓著,地位特殊。正因为如此,司马懿在诛杀曹爽后,很快又找来曹真的族孙曹熙为其立嗣,封为新昌亭侯,使曹真一支不至于断绝香火。司马懿这么做,显然是出于政治的考虑。他虽然通过政变控制了政权中枢,但是,这个政权是曹操建立的,大臣皆为曹氏部属,司马懿必须致力争取他们归附自己,才能逐步夺取曹氏天下,西晋篡魏就是循着这样一条路走过来的。因此,司马懿不能对曹氏宗族做得太绝,免得文武百官心寒,让自己失去道德和政治的支持。

    这一点,可以从随后发生的政治斗争中再次得到证明。高平陵政变后年,太尉王浚和兖州刺史令狐愚密谋另立楚王彪为帝,反对司马懿。谋泄,王浚自杀,司马懿诛其三族,并收斩余党及楚王彪。这是曹魏皇室卷入夺回政权的政治斗争的事件,司马懿本可借机屠杀曹氏,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只是“悉录魏诸王公置于邺,命有司监察,不得交关”。此后,魏皇室被集中于邺城,监视居住,仅此而已。

    懂得这个道理,就不难明白司马懿父子两代在篡魏过程中始终对曹氏皇族保持礼遇,只是逼迫对手配合自己演出一幕禅让的政治剧,给新建立的西晋政权披上合法的外衣,为其标榜以孝治国作例证。所以,当司马炎最终篡魏立晋的时候,根据《晋书·武帝纪》的记载,其对曹氏皇族的处置,是“封魏帝为陈留王,邑万户,居于邺宫;魏氏诸王皆为县侯”,并诏令“陈留王载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据此可知,司马炎只是将曹魏宗室迁居于邺城,并未杀戮。先后被司马氏废黜的齐王芳和陈留王奂在西晋都得以保全。齐王芳活到泰始十年(公元274年),终年四十三岁;陈留王奂活到太安元年(公元302年),终年五十八岁。

    纵观西晋代魏的整个过程,遭到镇压的只有曹爽这一门。然而,根据《魏略》的记载,曹爽的祖父,原来并不姓曹,而姓秦,与曹操关系亲密,曹操起兵时,为了掩护曹操而遇害,故曹操收养了曹真,遂改姓曹。《魏略》成书早于《三国志》,都出自晋代史家之手,是今日研究三国历史的基本史籍,其说自有依据。如此说不误,则司马懿下重手镇压的并非曹氏本宗。

    问题二:

    曹氏宗族是否有后人存世?

    要对曹氏宗族进行人类基因鉴定,其前提条件是曹氏宗族必须有后人存世。有关心者提出,曹操这一支到了第三代就没有正宗后人了,魏帝系第三代曹芳连身世都不清楚,更遑论曹氏后裔。

    这个疑问是对曹氏后裔乃至三国历史不了解所致。根据《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记载,曹操嫔妃中,除了原配丁夫人无子嗣外,共育有二十五男。根据谱系资料,曹操第四代尚见记载,后裔到西晋亦见任官,故所谓曹操第三代已经不见正宗后人之说,不攻自破,此其一。曹操诸子皆封王,多妻妾,子嗣繁多,在谱系上仅见继承宗祧者,并非独子单传,此其二。魏文帝曹丕后嗣情况也有清楚的记载,整理如下:

    魏文帝曹丕嫔妃九人,育九男儿:

    甄皇后生曹轈(明帝,无后)李贵人生曹协曹寻(无子,国除)潘淑媛生曹蕤曹赞(过继)朱淑媛生曹鉴(无子,国除)仇昭仪生曹霖曹启(另一子曹髦,

    被立为帝,被杀,称高贵乡公)徐姬生曹礼曹悌(过继)苏姬生曹邕曹温(过继)张姬生曹贡(无子,国除)宋姬生曹俨(无子,国除)

    仅从曹魏皇室承祧子嗣的情况来看,其宗族到西晋仍然维持绵延不绝。曹植的儿子曹志,以文名世,仕晋官至散骑常侍,其文集见于《隋书·经籍志》记载。根据《晋书》记载,曹操侄子曹休一支,曾孙曹摅在西晋曾经担任首都洛阳令要职,死于晋末动乱。他的另一位兄弟曹识,在西晋任右军将军。

    五胡入据中原,曹氏亦随滚滚人流南迁,居于江东。曹休五世孙曹毗,在东晋官至光禄勋,有文集传世。南迁之后的曹氏家族,仍然维持着陈留王地位,繁衍生息,甚至在东晋灭亡、刘宋政权建立之后,亦未中绝,这在史籍中可以获得证明。《宋书·礼志》记载,南朝刘宋大明四年(公元460年)九月,有司奏:“陈留国王曹虔季长兄虔嗣早卒,季袭封之后,生子铣以继虔嗣。今依例应拜世子,未详应以铣为世子,为应立次子锴?”故其传承谱系为:曹虔嗣——曹虔季——曹虔铣。

    曹虔嗣和曹虔季为兄弟,前者死于永初元年(公元420年)七月,后者和曹虔秀或为同一人,死于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十一月,其嗣子死于元徽元年(公元473年)正月。有宋一代,陈留王曹氏世系清晰可知,分别见于《宋书》的武帝、孝武帝和后废帝本纪。曹铣还有一位兄弟叫曹锴,门丁依然兴旺。根据以上记载,可以知道陈留王系作为旧朝遗族依然受到礼遇,其王爵继承还需要朝廷审议决定。

关键字: 内容标签:跨学科,引出,真伪,大调查,家族,研究,曹操大墓
下一篇:合肥一工地藏百座千年墓 已抢救发掘20多座墓葬||上一篇:五世孙找到李长乐墓神道碑 是近代扬州最大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