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随着幸福路东门城楼的奠基,都江堰市古城区灾后恢复重建正式宣告启动。
都江堰古城区恢复重建投资总额超过28亿元。其中6.75亿元来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其它资金需都江堰市自筹。对于2009年财政收入37.1亿元的都江堰,21.25亿元的资金缺口如何补充?
与此同时,2009年下半年以来,国家严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银监会在09年10月召开的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上明确,要切实加强融资平台和项目贷款风险管控。
这样的背景下,都江堰却回应:重建古城区“不差钱”。2月24日,都江堰市市委副书记高守军向本报记者明确,“保守地说,一半以上资金已经敲定。”引人注目的是,其中政府投资只占1/5至1/4,其它主要靠企业和市场力量完成。
“拆解”28亿巨资
都江堰为古城区重建确立的16字方针是:规划先行、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市场参与。
西街片区成为检验16字方针的试点。
按照古城重建政策,居民可以留下来自建,也可以选择搬出,置换政府安居房或实行货币终结;租住户可以选择租住政府安居房。
留下来的居民在符合西街片区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按照政府免费提供的规划方案,设计、建成有特色的古建筑院落。“按期自行改建住房或商铺给予1200元/㎡的改造补助;原土地使用性质为划拨的,如按期完成自行改建,经产权人申请可直接补办出让手续,免收土地出让金。”2009年10月23日,这一政策经都江堰市房产管理局制定正式印发。
“西街片区60%的居民自愿留下来。”高守军介绍。这意味着,他们愿意在政府补贴的基础上自掏腰包统一改建房屋。“古城区这块地以后寸土寸金,升值空间很大。”61岁的柏朝昉说,“做商铺经营或是出租都不成问题。”
就在原住民们考虑去留问题时,这片土地已经“热”了起来。上海锦江之星旅馆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冯学华说起这事懊恼不已,他看重的一个古城区地块被另一家民营企业横刀夺爱——其出价是起始价的两倍。都江堰百货公司老板古明辉一举买下公司大楼周边地块,巨资扩建。“原来我们挂牌时,起价1750元/㎡,现在成交价轻易突破了5000元/㎡。”高守军说。
“不差钱”背后
2500年的岁月沧桑,让都江堰古城区在震后出现在世人眼前时,显得有些寒碜。现在,一座经受地震磨难的老城,想一下变成旅游之城,让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拿出来让人看,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
水景打造是重点工程;路面的美化铺设,有碍观瞻的电线全部地埋,上下水道的治理……这些都是政府急着抓的古城区配套工程,还有文物的保护、修复等。同时,将行政功能从古城区中剥离,市里的四套班子逐步搬离,腾出的空间不止用于古城区改造,还将增添相应生活功能,留住原住民。“我们有一个原则,必须保证其中的居民有80%是原住民。”在高守军看来,鲜活的文化就在人民的生活传承里。
这些规划煞费苦心。“最终是为了激发企业和群众的市场力量,让群众做主,让社会参与。如果让古城区恢复重建变成政府单方面的事,不管是资金还是精力我们都无法承担。”高守军解释。“都江堰此举摸索出一条地方融资新路。”成都市政府高级顾问、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教授邱克如是评价,“不同于一般地方政府融资,商业贷款不再占都江堰古城区外部资金来源的主导地位。”
“不差钱的故事背后,其实就是都江堰市找好自身定位,高起点做好科学发展规划,迎来群众支持及企业认可,民间资本和市场资源才因此自发进入。”邱克就此分析说。
关键字: 内容标签:都江堰,拆解,不差,巨资,重建,城区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