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非梧不栖叹兴衰

编辑:秋痕 来源:星岛环球网
 

梧栖,位于台中清水镇。梧栖的地名有个美丽的由来,原称为鳌西,地方雅士美化其音,取“非梧不栖,有凤来仪”之美意,成梧栖之名。  
  梧栖老街在梧栖镇梧栖路。远离了车水马龙的喧嚣,以及市井叫卖的热闹,人行走于街市,易有有种寂寥之感,有如那繁华过后的素静,是历史沉淀后的沧桑。



  一幢幢老旧建筑在老街两旁,看似斑驳残破,却都是当年响当当的“老字号”。如,颖川衍派、新同成、林吉安、洪福泰、裴同安等等,一同见证着老街昔日的繁华与荣光。 
  老街本来有许多精致典雅的传统建筑,可惜在1935年的一次大地震中大多被毁。日本殖民当局实行了一项街区改正计划,街景面貌几乎完全改观。如今看到的建筑,多是灾后重建。 
  昔年梧栖路两旁都有“亭仔脚”,走在“亭仔脚”里,不用担心炎热的太阳和突然降临的倾盆大雨。如今,重建后的老街,因拥有宽敞的“亭仔脚(骑楼)”和整齐的街容而闻名。
  从妈祖庙“朝元宫”北行,老街东侧,有座浓厚巴洛克风格的旧建筑,是日据时期的派出所。据说,那时的警察非常严厉,地方上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位杨姓屠夫,因是偷窃的惯犯,每当有窃案发生警方就请杨屠夫来派出所调查,有一次杨屠夫不承认犯案,警方就动用私刑,最后连问他有没有偷拿人家的古井他都承认了,可见当时警察的严苛。
  老街是历史的鲜活切片,每一栋建筑均刻录着过往岁月的生活记忆,每一片砖瓦都有流传不尽的街谈巷说。 
  沿老街继续北行,有一小石拱桥,桥下河水,西流入海。在以前,石桥一带就是海港,船只可直接驶进来。只可惜现在早已“沧海桑田“,于桥头西望,眼前仅有街屋林立,而帆樯不再,海港早没了影子。 
   梧栖西临台湾海峡,因5条河流在此出海形成港湾,称为“五汊港”。港口的兴衰,深深影响着梧栖的兴衰;港兴,则街兴。 
  早期梧栖的居民,大多移民自福建省泉州府,除了农地拓垦之外,多以“讨海”(渔获捕捞)及近海养殖为业;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梧栖与福建即开始了贸易往来;道光初年,梧栖港的商务盛极一时,成为台湾中部重要的稻米输出港;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因受流沙淤积,梧栖港逐渐丧失了港湾的功能;日据时期,因新高港的兴建计划,让梧栖重燃希望之火,但二战爆发后,新高港终因物资匮乏而被迫于1944年停工。 
  1945年,台湾光复,梧栖港因恢复与大陆贸易往来而再度繁荣。当时停泊于梧栖港的船只,每日不少于百艘,而梧栖街为满足外来人口的消费和娱乐,在现今梧栖路两旁的“亭仔脚”,每晚都有摊贩聚集,贩卖各式各样的食品及日用品。梧栖镇的第一家戏院也在这个时期开张,周围还曾有多达二三十家的茶社和酒家。老街的繁华,可谓盛极一时。 
  不过,美丽荣景仅仅维持了三四年。1949年,台湾海峡封锁,繁华一时的梧栖,再度因对外贸易的中断而没落,“假如从街头的这一段打一颗子弹,到了街尾也伤不了人。”大街竟然冷清如斯。 
  从日据时期到国民党迁台后,梧栖老街始终是梧栖镇的行政中心。但是,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台中港都市计划的实施,行政机关逐步往东迁移,老街渐渐失却了昔日的光环,愈形没落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兴衰,非梧不栖叹
下一篇:豪华大剧院载不动许多愁||上一篇:山路难行 再好景色也没心情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