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江南农村一种曲艺活化石,常州能唱的不满10人

编辑:Jina 来源:曲艺网
 
    冬日的夜空,一弯斜月挂在苍穹,很有一丝寂寥的意味。而静谧中的乡村里,一间村舍里却灯火闪闪。十几位不识字的老太太,围坐在油灯前,听着一位中年人唱常州宣卷,唱到和声时,众老太一声和,江南水乡独有的韵味便飘散开来。这就是在解放初时还在常州乡间广为流传,许多人会吟诵而现在已濒临失传的常州宣卷。
 

    “常州宣卷在去年6月份已经列入省级非遗,我非常开心。”前几天,戚区潞城光明村委大树下村85岁的王锡恩老人给记者表演了一段常州宣卷,他说,“我11岁就跟着老亲娘唱宣卷,后来却不能唱了,说是封建迷信的东西。现在好了,只是要赶快抢救了。”


    宣卷曾是常州冬夜一景


    在我国曲艺中,宣卷是一种源远流长的说唱艺术形式。它脱胎于宗教文艺,节目除佛道故事,还有不少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虽然粗浅俚俗,但深受百姓喜爱,至今在长江三角洲一些农村地区仍有它的一席之地。现在靖江民间还有以“做会讲经”形式讲唱、传承,这在中国是唯一的,也使靖江荣膺“中国宣卷传承文化之乡”。


    宣卷起源于唐代的“俗讲”和宋代的“谈经”,作者大都是出家的僧尼。内容有佛经故事、劝事文、神道故事和民间故事,以佛经故事最多。


    江苏省民俗志编撰者、我市著名民俗学专家吴之光老先生对宣卷颇有研究,据他介绍,过去常武地区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宣卷,人很多。主要是两个时间段:夏季乘风凉和冬季农闲时节。在晒麦场上,有时搭个篷子,也有不搭篷子的。那时农村很少有文娱活动,所以宣卷这种带有曲艺性质的活动就很受农民这样的最底层的群众所欢迎。


     江南一带流传的宣卷基本有两种,一种叫木鱼宣卷,另一种叫丝弦宣卷。木鱼宣卷又叫平卷、文卷。一般由三人表演。一人为主宣,称上手,两人为附卷,称下手。主宣人上手需熟记宣卷剧本中的人物情节、细节,有很好的口才和表演水平,要扮演不同角色。通过说、唱、表、白、噱、扮的艺术表演形式来讲述故事,吸引听众。下手只为主宣人陪衬帮腔。主宣人一段演唱,末尾由附卷两人重复唱词。伴奏时,主宣人用左小右大两只木鱼,而附卷人各手持一对碰铃。丝弦宣卷又叫花卷、武卷。丝弦宣卷与木鱼宣卷有所不同,其演唱队伍较大,配乐以江南丝竹乐器为主。一般由7至8人甚至12人组成。一人主宣,配2至4名年轻女演员附卷。乐器有二胡、越胡、三弦、琵琶、月琴、扬琴、笙、箫、笛等。


    作为传统曲艺的常州宣卷,曾是老百姓很热门的节目,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专业的传承与展示机制。半个多世纪以来,基本没有了演出,濒临灭绝。“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曲艺资源,好东西很多。但我们以往对这些资源的利用往往是碎片式的,如果我们能够好好收拾,用心整理,就能够将曲艺发扬光大,让它在观众的心里流传!”曲艺评论家戴宏森在评价常州宣卷时深有感触地说。


    在江南的冬夜里,在旷野上的村庄里,在村头银杏树下的房屋里,一群人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宣卷的故事里,那是一幅浓郁的江南民俗画。  中吴网

关键字: 内容标签:活化石,常州,江南,曲艺,农村
下一篇:赵本山二人转年入1.48亿 全国演出团体居首位||上一篇:曲艺界与梨园界 混搭出《乌盆记》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