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电影强国”之梦:中国大片何时让外国山峰改名(2)

编辑:Jina 来源:中国新闻网
 
抛开电影文化价值体现和电影语言本身,《阿凡达》让我们发现外在的形式有时候可以确定影片的生命力是否强大。”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认为,正是对电影的独特优势的努力开拓,让更多人不再满足于在电视上、网络上看电影,而选择走进电影院。“这一独特优势的关键就在于通过技术手段,对在黑暗中集体观影感受的极度强化,让电影创作服从于观众的观影需求。”


    演员吴刚对《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加强自主创新”“重视电影复合型人才培养”印象深刻。他认为,中国电影的制作手段相对落后,工艺水准也与发达国家的同行差距较大,必须认真学习。“科技创新是拉动我国电影技术转化的重要举措,放映机、硬盘、银幕、数据流、音响等技术革新,有利于电影产业的服务外包和制作市场的形成。”


    技术条件之外,电影制作各方面的人才缺口亦是多位业内人士所关心的问题。


    著名导演冯小刚新片《唐山大地震》对地震时大地晃动、楼房垮塌、尘雾弥漫等场景,运用分层拍摄、电脑合成等一系列高精尖手段。由于国内技术尚不成熟,只能依赖欧美和韩国技术顾问进行指导,但因为成本控制,很多设想无法实现。


    冯小刚分析认为,目前中国专门从事化妆、服装、道具、视听声画等特效制作的企业与人才奇缺。国有电影企业虽实力雄厚、设备一流,但专业技术人员的经验欠缺,对拥有5000多个功能的进口设备,只能用500个,造成资源浪费;而民营公司虽具有人才引进优势,但由于资金欠缺,设备投入不足,也阻碍了科技创新。


    有评论指出,国产电影最缺的不是金钱和时间,而是技术和人才。有些技术可以拿钱买,但人才是没法拿钱买的,特别是有品位、有水平、有艺术良知的好导演,更不是拿钱就能买到的。


    中国电影距离梦想有多远?张伟平:好莱坞击溃我们的自信


    导演陆川在个人博客中写到:“《阿凡达》让我知道,我们差的不是技术,技术是可以拿来的;《阿凡达》突然让我意识到,我们电影的情怀和简单的美好距离有多远;我们和清澈的纯真距离有多远;我们和炙热的梦想距离有多远;一直在扭曲阴暗扯淡的纠结的庸俗中奔走狂欢的我们,距离到真诚,还有多远!面对《阿凡达》的纯净,我们应该羞愧。”


    “导演用他的想象力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话,而这也恰恰是我们很多电影欠缺的东西。”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许柏林说。


    “与《阿凡达》相比,我们缺少一种对待艺术的诚意,缺少对审美底线的坚守。”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说,“2009年,中国电影虽然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我们还欠缺对审美的追求,对人文情怀的坚守。这才是我们增加电影感染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在。”


    有评论指出,面对牛气冲天的国内电影市场,中国电影从业者并没有报之以成熟、负责的创作态度,多部进入院线的影片颇具短线交易的投机色彩——表现的是工艺粗糙、一味媚俗,令人质疑中国电影业界的职业道德和价值取向。


    著名导演何平曾不无忧虑地表示:“电影市场好了,因为商业电影拍得很像商业电影了,越来越国际化。但电影拍得却不够好,远不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影那么有文化气质。”艺术创新严重落后于产业发展,让他感叹“我们离国际水平越来越远”。


    《三枪》制片人张伟平则感叹,“我们今天没有被美国大兵俘虏,但是我们的电影,坦率地说我们已经被美国的电影俘虏了,我觉得真的不是骇人听闻。”


    在他看来,“好莱坞已经把我们的心理防线击溃了,其实好莱坞电影击败的是你的自信,一个民族的经济基础固然重要,但是比经济基础更重要的是一个民族的自信心。”。


    “中国电影最缺好导演好剧本好演员,任重道远。”张伟平说。

关键字: 内容标签:山峰,强国,中国,改名,之梦,大片,外国,电影
下一篇:网上“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正式启动||上一篇:北京市文物局将实时监测拍卖企业成交额等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