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93年,画家威廉·亚历山大笔下的清朝兵站和礼炮。
《帝国掠影:英国访华使团画笔下的清代中国》 作者:刘潞(英)吴芳思编译 版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定价:78.00元
《紫禁城的黄昏》 作者:(英)庄士敦 版本: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4月版 定价:28.00元
拿到这本《帝国掠影:英国访华使团画笔下的清代中国》时,震撼之余,第一时间想起了维利尔斯。维利尔斯是19世纪美国《写真周刊》的战地记者。19世纪中期,新闻摄影远远没有得到普遍运用,维利尔斯在俄土战争的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带回一系列战场插画,用精彩的战场瞬间,持久地震撼着数代人的心灵。
与维利尔斯的插画一样,《帝国掠影》作为一本画册,有着同样的价值。它的作者是画家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Alexander),他跟随英王乔治三世派出的以马戛尔尼勋爵为首的庞大访华团来华,为乾隆皇帝祝寿。亚历山大来到中国后运笔不停,这些水彩画以精致而细腻的笔调,记录了18世纪晚期的中国社会风貌。
要说明它的艺术价值,只需要举几幅画为例:作为负责接待英国访华团的官员,武官王文雄被亚历山大画入画册中。在画中,我们看到这位有神采的武官,他右手握着一支长弓,这支弓的一角立在地上,一角在他手中,他的左手握着一把挂在腰上的长刀,背后是一个箭袋,里面装了数十支箭,右侧的腰身还挂着短小而精致的匕首。最让人难忘的是,这位武官双眼有神,平视远方,显得雍容华贵,气度不凡。
传统画中的历代帝王像,以神采见长,至于皇帝到底长得怎么样,很难有精细的描绘,亚历山大却给乾隆来了好几个角度的“写真”。
在画中,晚年的皇帝或平视,或俯视,尽管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他面部瘦削,线条极硬,显得相当威严,但他的目光———画家最出彩之处———似乎带着一点点笑意,流露出一种宽容的、慈父般的光泽,令人对他顿生敬畏。
在广州的戏院,场内烟雾缭绕,丝竹声声入耳,台上的生旦净末丑齐入画家笔下。亚历山大将武生画得狰狞外露,与民间门上贴的门神并无二样。在处理戏台上的京剧画面时,有点像当时欧洲的舞台戏剧场面,细看之下,有几位台上的角色,其面貌竟被画了西人脸相,让人以为是《哈姆雷特》正在上演。
作为国家清史编纂工程的丛书,《帝国掠影》的史料价值也很高。4年前,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朱诚如告诉过笔者,图录将作为本次修史的重点工程之一。如今想来,这些来自于大英博物馆和各个收藏机构的图片不单为修史增色,也为普通读书人带来艺术享受。透过这些图像,我们可以触摸到18世纪末中国社会的细处,官员、士兵、民间艺人、纤夫各色人等异常鲜活,他们的眼神诉说着与今人相似的苦乐。
正因为此,亚历山大的画作在艺术史上有很高的价值,它们成为此后西方人关于东方景象的一个重要创作源。如1843年伦敦出版了以亚历山大绘画为原型的铜版画集《中国:那个古代帝国的风景、建筑和社会习俗》,其中的一些中国行业图,更是成为19世纪后在西方多次出现的“中国行业画”之滥觞。
西方艺术同样影响着东方。此书末尾,附录了一份大英博物馆收藏的1760年由中国画家绘制的《广州十三行长卷》,其中的建筑与人物,完全按照西方画法绘制,相当精细;而山水与景物,却是按照中国传统画法绘制而成,实为艺术史上的瑰宝。
有趣的是,亚历山大对汉字很陌生,因此,当绘制屏风等背景时,他对其上的汉字便依样画葫芦,画了一些依稀似汉字的笔画,看来也有模有样。这反映了亚历山大“局外人”的眼光———他不了解中国书法。而时隔200多年后,另一位英国人来到中国,他不是画家,却对中华艺术同样有独到的体会,他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庄士敦。
《紫禁城的黄昏》一书是庄士敦的重要作品,该书介绍的是自1897年至1931年之间的这段历史。庄士敦数十年浸淫中国文化,广猎经史子集,尤其喜欢中国古典诗词与饮茶之道。书中谈及中国艺术的内容有园林、建筑、书法、史册等等,虽颇为零散,却有独到的见解。作为一名外国人,庄士敦对中国宫殿内的建筑有着超乎寻常的体验,比如在谈到故宫内的乾隆皇帝的居所宁寿宫时,他这样写道:“在这个房间里,地板上几乎堆满了石块,这些石块堆砌起的山川代表了崎岖荒凉的原野。在这座山川岩石的环抱中,统治者———一个伟大帝国的这位伟大君主,正习惯地端坐其间冥思,想象自己是一个孤独的隐士,依水草为生,交融山河之精气,以使自己有胜任重大天命的能力。”庄士敦非常钦佩另外两位帝师———梁鼎芬和陈宝琛。对于梁鼎芬的诗词,他大为钦佩,他认为从梁的诗词中可以看出,“他的肉体和心灵的修炼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对于书法,庄士敦也深谙“凭字识人”之道,如陈宝琛在拜访庄士敦时,曾挥笔赋诗一首送给庄。看了这幅字后,庄士敦说:“他的书法,与他的朋友康有为和郑孝胥不同,属于精致秀丽的流派。”然后他说,这与陈宝琛的性格是相符的,他也同意他的中国朋友们说的:“它缺乏活力与强烈的意志力。”庄士敦在紫禁城内,和溥仪生活了好几年的岁月,在清王朝覆灭的余晖里,他遍赏皇家艺术珍品,与中国最顶尖的艺术家接触,得窥中国艺术的全豹。
这两本书,见证了清王朝的兴盛和覆灭时期,如今,历史的烟云散尽,留下的是迷人的艺术之光。
关键字: 内容标签:画笔,中国近代,社会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