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读史得知:这座蒲津桥建成于唐代开元年间。大桥落成之后,曾举行过中国盛唐年代的庆典。唐太宗李世民,出了长安亲临黄河西岸蒲津桥头,骑马过桥后还曾亲自题诗一首。因其诗很长,笔者在这里摘引诗中四句,供读者想象当时大桥落成后的盛景:
曲岸非千里/斜桥异七星/远近随影动/轻重应人行
对比盛唐众多诗星诗圣来说,李世民之诗绝非好诗,但此诗至少记录下了唐太宗过蒲津渡索桥时的心绪和景观。后来的唐代文人墨客,如温庭筠、李商隐……都有关于此桥的诗作留世(一些读者可能误将其解读为描写蒲津渡的诗作了。)可惜的是,此桥建成后从盛唐至南宋,只存活了五百多年历史,元兵南进时烧毁了这座大桥,便只剩下铁牛、铁人与铁锁、铁柱,相依相伴了。
索桥虽然不在了,但后代文人不乏浪漫的怀旧者,元代剧作家王实甫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西厢记》中描写到张珙从西安来普救寺、途经蒲津桥,想急见崔莺莺时,唱出一首“油葫芦”的曲牌,如梦如歌地再现蒲津桥的好年盛景。其唱词是这么写的:
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
到了清代,文字中干脆消失了对于蒲津桥的形影追忆。何故?有史可查的是因为明代后期的一场大地震。当时,黄河堤坡被损,黄涛夺路而流时更改了河道,从此铁牛不再是镇河之神和护桥之宝。到了民国之初,军阀战乱、民不聊生,因而无人顾及这些唐代遗留下来的国宝。铁牛虽壮,但是它不会发出牛吼,只好任其漫漫黄沙的覆盖,而最终的命运是龟缩于旧河道的谷底。
这里要提及的是,这四只铁牛,铁人、铁柱,只是出土文物的一半。昔日地处陕西境内蒲津桥另外四只铁牛、铁人、铁柱、铁锁,因黄河改道,不长腿就跑到了山西境内来了。对于另一半国宝,蒲洲文物机构自称暂时还无能力开掘,不管是归哪个省挖掘也好,总比让那些不会吼叫的国宝,沉睡在九泉之下要好——因为那黄河牛的形象,就是中华民族的化身,它内在灵魂里深藏着的,是中华民族的坚韧和不屈!
关键字: 内容标签:黄河,朝圣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