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啦哇啦说了一大堆,好生口渴,端起几上茶杯喝了一口,却是凉的,不免皱了皱眉。
主人很是抱歉:“煤不够了,除了吃饭时候,热水都是没有的。”
他笑了笑,站起来,转到书桌前,拿起几页手稿:“我此次欧游,印象最深便是英国的威士敏士达寺,从十一世纪到二十年前,一直添造,一直修补,各时代的款式合冶一炉,居然不感觉有半点儿矛盾。试问我们中国人,可曾有预备一百年后才造成的房子吗?阁下距我不过九十年,在将来的国史教科书上,也不过占上一页半页,算什么呢?着手国民运动,总要打定几代人方有小成的主意。这些话,都写在书里,听你说来,便是九十年后,启超的议论,倒还很不算过时哩!”
好人镇
◎冯永锋
本篇寓言带您进入一个未知时空,去拼合历史缝隙处的碎片……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那些说中国历史上没有乌托邦探险家的人是错误的。如果你真的细读过历史书,我指的是2009年之前中国人生产的所有可糊上“历史”这个标签的东西,那些年谱、笔记、传奇、断片、皇帝生活起居注、私人读史札记、国朝历史档案,你一定会从读到一篇由历史碎片拼缝成的政治思想文章《论好人》,发现一个名叫史新军的被湮没人物,欣赏到一幅名叫《好人秋色》的山水画的局部——这所有的思想文化要素,最后会带你来到一个叫好人镇的名胜古迹。
如果你想看到五百年前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探索如何做一个好人社区的古镇,想据此断定中国的乌托邦能力远超欧美,想据此写论文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乌托邦社会的国家,那么你一定要随我来,我带你去看看什么叫湮没在时间里。
我不是探险家,不是历史爱好者,不喜欢制造些莫须有的荣耀来给伟大的祖国添累赘;我也不是史新军的后人,我写下这些只是因为有一天我不小心看到了真相,我愿意拿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去记录下它们。
地理意义上的好人镇位于华北平原,更准确地说是在平原上一座小山的半山腰上,非常符合古代的风水观。山上有条溪水,成年浑浊,只在你需要饮用时才会瞬间变清,只有你饮用的那一小滩水会变清。当你把喝水的头从水面上抬起,水就像没清纯过一样,若无其事地抹平、流走。从半山腰以下到平原的接缝处,几乎全是农田,没有被整理成台阶状,就只顺着山势往下斜着铺陈。
好人镇在今天看起来很小,在当时看起来很大,简直可以比得上1509年的一个县治所在地。如今躺在华北省古尚县博物馆的地籍册上清楚地记载,好人镇当时人口3000余人,有268户,每户十来人,一般是祖父母、一对夫妇以及五六个孩子。
好人镇原来叫史各庄,位于现在古尚县县城的郊区东南偏南五十里处。好人镇这个名字在史料笔记里只出现过一次,它只出现在史新军所写的《史记杂思录》中。他在回家路上读完《孔子世家》后,作了一段小批注,他认为作为一个久陷闱场而没捞到半点功名的虚构型知识分子,有必要回到家乡,把家乡建设成一个好人镇,而不是像史各庄那样,自有人类文明以来就只会人害人、人伤人。因此他作了《好人赋》和《好人诗》,还写了一篇《好人志》。不过我翻遍世界上所有的史料,都没找到他的这些诗文,想来这些东西一定是在他死去前后就亡佚了,或者他压根儿就没写过,一切只是他的空想。
像所有读过几天四书五经的人一样,史新军一看就是有文化的人,他相信,一个人要成为有用的人,必须到朝廷里当上官。他在京城参加了二十五次的进士科大比,仍旧没捞个“同进士出身”,也没仗着年纪大混吃过一顿皇帝赐赏的鸠杖席,就决定在八十一岁那年,以“仕途失意知识分子”的身份,拄起拐杖返回故里。当载着他的驴车正式驶入史各庄,他发现有五个人,正等候着他。
关键字: 内容标签:史记,中华,穿越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