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风自古未曾停过
从楼兰的小河墓地,四川的三星堆,北京的老山汉墓,哪里有文明遗迹,哪里就有盗墓。这些盗墓的人实在是“人才”,他们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了如指掌,其文博、考古知识经验之丰富,在风水、地理和星象方面的特殊才华,让一些考古工作者也望尘莫及。有的文物工作者甚至感叹他们只能去清理盗墓贼挖掘后的残羹冷炙,做打扫战场的工作。
中国自春秋时期厚葬之风盛行后,盗墓作为一种致富的职业就从未停止过。中国历朝历代对掘坟盗墓行为视为大逆不道,量刑很重。《明会典·刑律条》:“凡谋反及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家人亲友统统为奴隶。
尽管如此,盗墓者依然冒砍头之险置百死不顾。盗墓者分官盗、民盗,做法天壤之别。官盗像汉末的董卓、曹操,五代的温韬,到民国时的孙殿英等是明火执杖地大干,盗起来随随便便就是大批士兵;民盗就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盗取一些财物珍宝,大发横财。
考古工具盗墓者发明
盗掘者们的盗掘工具林林种种。普通的是锹、镐、铲、斧和火把、蜡烛等。明代盗墓者有所改进,使用特制的铁锥,向地面无标志的地下探索,一旦找到古墓,根据锥上带上来的金属气味,选好方位,可直接挖洞盗掘。明代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说:“洛阳水土资源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味),则发(掘)。”
洛阳有名闻天下的“洛阳三宝”,就是龙门石窟、白马寺和“洛阳铲”。这洛阳铲在考古界名声响亮,使用洛阳铲勘测土层、土质的变化,是考古人员的基本功之一。不过,这工具的发明人就不大光彩了。河南洛阳城曾为十三朝古都。随葬颇丰,深受盗墓者欢迎,历代盗墓者是能人辈出。洛阳铲就是这些能人所发明。
反盗墓机关算尽
有盗墓自然也有反盗墓。哪个死者愿意身后被人打扰的?最普通的反盗墓方式,是隐蔽墓址,使盗墓者不知其处。据说先古陵墓不封不树,不在地面设置突出的标识,其主要出发点之一,就是防止盗掘。
汉末三国时期盗墓现象的严重,种种反盗墓的形式也“应运而生”,曾经出现了所谓“疑冢”“虚墓”即以真假墓葬迷惑盗墓者的情形。其中,以曹操所设置的“疑冢”最为著名。民间传说曹操有“疑冢”多至七十二处,有的“疑冢”甚至是设置于水中。
如果墓藏不住,被人发现了,传统的反盗墓手段又用石椁铁壁以求坚固,储水积沙以防盗凿,以及以机弩飞箭、伏火毒烟来杀伤盗墓者,真是机关算尽,千方百计的较量。
关键字: 内容标签:盗墓,才艺,考古,PK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