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论语心:学子心师者心

编辑:Jina 来源:中国国学网
 
借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东风而顺势推出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举在中国创下290万册的出版传奇。于丹,这位俨然“国学超女”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以其变深邃的传统哲思为当代人的心灵鸡汤,再度激起一波国学热的感召力。 
  在本地,在幽静的国立大学校园一角,就有着另一群钟爱《论语》的青年学子。他们风雨不改,每周抽出一晚相聚共同研读、切磋《论语》,已有一年多时间。一个偶然契机,这个读书会的骨干成员、国大中文系三年级学生陈胤豪与笔者分享了他们的“辅仁社”的故事。 
  去年中,国大中文系副教授劳悦强将多年细读《论语》的心得,辑成薄薄一册小书——《论语心》出版。 
  生长于香港,自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劳悦强,曾在北美多所大学教授中国文史哲课程;1999年来国大后,继续讲授中国哲学史、中国传记传统、《四书》及《史记》研究等科目,近著还有《新马遗渖——漫谈中华文化与教育》。 
  劳悦强授课强调阅读原典及独立思考。在《论语心》这本写给有兴趣认识孔子又苦于无从入门的读者的小书里,他开卷便说:“先别管儒家”——因为以你自己的一颗虚心、一分诚意、一番真情去了解孔子的心,才更为切要。 
  劳悦强接受早报访问,谈起他多年研读及教授《论语》的感触,也谈到对中国当下国学热的看法。 
  没有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就不会有《论语》。在胤豪看来,倘若没有中文系副教授劳悦强和一群为《论语》走到一起的同学,就不会有他们的读书会“辅仁社”。 
  这个最初由中文系研究生徐威雄和本科生毛朝晖发起的小组,相信是国大创校以来唯一的《论语》读书会。们都因选修劳悦强副教授关于中国哲学和《四书》的课程而渐渐结识,怀着一分互相切磋,彼此勉励——所谓“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心志走入这读书会。 
  一年多前,他们的讨论每每超出辅导课的时间;如今,读书会定期在每周一傍晚7时至9时进行,地点就在Yusof Ishak House的学生休闲室。成员会预先温习要读的篇章,聚会时先由一人朗读,接着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胤豪说,“辅仁社”的坚持,改变了他对本地校园读书风气的看法。 
  胤豪还记得有一次他问劳老师,会不会觉得本地校园缺乏静心读书和思考的学术氛围?老师反问他,学术风气是怎么来的? 
  当时胤豪回答:要有人。这名通过修读劳悦强副教授的课而对先秦思想产生兴趣的年轻学子说:“这一年多来,最兴奋又感动的是,渐渐看见这样一群人。他们腾出个人时间,雷打不动地定期聚在一起谈读书、谈学问、谈做人。学术风气之萌芽,文化氛围之建立,不在此乎?” 
  通过逐章细读《论语》,互相切磋,胤豪发现,他们不仅更认识彼此,也更认识自己。他说,他常常借这群朋友各有千秋的品性,来勉励自己上进——这不正是“以友辅仁”的实践吗? 
  最初读《论语》的第一印象? 
  正如程子形容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虽然我是后来才知道这句话。我十七八岁时,语文课本里收了《论语·里仁》全篇,我很喜欢,存钱去书店买了《四书》。读后感觉:原来中国有这样一本了不起的书,有像孔子这样绝顶聪明的人!我原先读的是工科中学,因为这番体验决定改念文科。 
  从一开始教书就每年都教《论语》吗?在北美和新加坡,两地学生对这部经典的反应有何不同? 
  我每年都教《论语》,尽管课程名称可能不同。在新加坡,学生最容易产生共鸣的课题是“孝”;北美的学生往往很高兴地发现,其实孔子也相当重视自我,儒家未必都是讲集体主义。这反映两种文化的不同。
  为什么想到写《论语心》? 
  来这里教书后发现,在华人社会里竟有这么多人,尤其是大学生,对儒家传统多么隔膜;也有人有兴趣学却不得其门而入,非常可惜。不只本地,香港和中国大陆的情形也一样。这本书介绍《论语》,侧重谈怎么读《论语》——这是最重要的;至于我个人对《论语》有什么看法那并不重要。 
  你认为应如何读《论语》? 
  首先要抛开注释、翻译和他人的论断,直接和原典对话;依据你自己的心,你的生活经验,体会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只要你肯这样读,相信会得到不一样的感悟,毕竟你的心,你的人生经验和旁人是不一样的。这种不同不妨碍我们都对《论语》产生真切体会,这就是儒家所讲的“并行而不相悖”。 
  社会上、学术上对孔子和儒家思想一直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 
  我写《论语心》也希望破除目前对孔子最大的误解,一些学者或大众谈孔子都离不开道德的意识形态,仿佛孔子一言一行都是道德化的。实际上,孔子和我们一样是活生生的人,他有他的喜怒哀乐,有他的脾气。如果我们说孔子是伟大的话,这伟大是来自“中庸”。他没有石破天惊的理论,他是要你从自己心中的感受出发,先认识你自己,认识你和身边的人的关系,再拓展到和不相关的人们的关系。 
  苏格拉底说know thyself,是从智的立场来讲的。《论语》开篇《学而》也是讲“认识你自己”,不同的是,孔子从心、从情入手,而且孔子不单要你认识你自己,也要你认识别人。当学生问他什么是“知”的时候,孔子回答“知人”。这个“知”不是抽象的,而是在人脉、人情上才看得见。知人必须从知道自己开始。 
  如何看待当下中国这股国学热及于丹的作品? 
  国学热的背后是一种精神上、心灵上的空虚。空虚有待填补,所以回去传统中寻找答案成为显然路径之一。于丹的书基本上并不是在讲《论语》,而是抒发她对目前大陆社会上种种现象、人心的解读,取名“心得”,从这个意义上我可以接受;倘若她坚持这是一本讲《论语》的书,我就无法接受。 
  这类书的毛病是,读者可能误解,以为孔子原话讲的就是那个意思。这类书越持续流行,对孔子原意的曲解可能越大。真要理解《论语》还是必须回去原典。

关键字: 内容标签:论语,学子,心师者心
下一篇:民间学者也出“论语心得”||上一篇:中国社会需要“以德报怨”精神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