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目前学习《论语》等古典作品在中国非常流行。为这一潮流推波助澜的,首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节目采取让学者开讲座的形式,很受观众欢迎。
在《百家讲坛》栏目开讲的女学者于丹借此迅速成外,汇集讲座内容的《于丹<论语>心得》已热销250万册。
中国各地的书店都摆放着有关《论语》的书。教授古文的私塾也在增多。清华大学等名牌院校还为企业家、国家机关干部开设了古文课程。似乎老老少少、穷人富人都在努力学古典作品。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原告受到批判的儒教、宗教活动、传统道德观正在接受重新评价,“复古”现象引人注目。那么,到底为何人们热衷学习古典作品呢?
记者大致翻看了一下《于丹<论语>心得》。这是一本利用《论语》来讲授为人处世之道的书籍,以“如果放宽心胸来看,多数事情都是小事”的调子,讲述一些浅显的道理。为什么这本书会热卖呢?
一位常驻北京的日本学者分析说:“中国的确变得富裕了,但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非常盛行。人们精神世界空虚,许多老百姓迷失于人生,希望在古典作品中找到生活的方向。”
记者上网查看了清华大学特别课程的主页。如果报名听取一学年的“儒家思想和企业管理”、“兵家的智慧与经营”等课程,要花费相当于45万日元的高额学费。无视迷失方向的老百姓,却只接纳“成功人士”,从这个角度说《论语》似乎也已完全市场经济化。
中国的“孔子热潮”体现了“中国式发展模式”的自信。韩国的部分学者就中国重振传统文化指出,“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国要以儒教发源地为旗帜,在未来创立文化霸权主义,对抗美国式(西方)文化的意图”。
虽然中国内部也存在对于丹讲义批判,比如宣传干部慕先生就认为:“于丹笑了,可孔子会笑吗?如果孔子笑了,那也是苦笑。于丹的成功是学问迎合世俗的产物。”但现今孔子在中国已完全“复活”,并兴起了传统文化潮,这是不争的事实。任何社会现象都反映了该社会成员的思想,从这一点看孔子的“复活”是绝不容轻视的变化。
首先,2000多年前孔子所讲的“忠孝礼义仁智信”之类价值观是否会对21世纪的中国产生作用,很值得关注。如同上世纪90年代初期俞弘浚所著《我的文化遗产实地考察记》再次令韩国人领悟到民族遗产的宝贵一样,孔子的“复活”会对中国社会带来何种影响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关键字: 内容标签:论语,中国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