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红楼梦的又一种读法:哲理小说

编辑:Jina 来源:大连日报
 
从前年刘心武《百家讲坛》说红楼引发的争议,到去年重拍《红楼梦》和红楼选秀激起的各种风波,直至林妹妹陈晓旭出家的多种版本,各种话题把持续不断的红楼热推向高潮。在这种近乎全民性的红楼热中,普通人的位置可不一定只是读者和看客,这不,去年底,大连一位只读过八年半书、今年66岁的退休老人张兴德,就写出了一本研究《红楼梦》的书———《文学的哲学:红楼梦的第三种读法》,还得到了胡文彬等红学专家的认可。

  1

  以前读红楼时,张兴德就对《好了歌》和《解好了歌》很感兴趣。2001年从大连市中山区宣传部退休后重读红楼,他兴趣更浓,进而又读了大概五六千万字红学研究著作。读着读着,他对书中的观点有了自己的思考,对红楼也有了新认识。他觉得《红楼梦》和从《老子》到毛泽东的《矛盾论》中的哲学思想是相通的。而在他读过的红学研究文章中,还没有人系统地用辩证法思想解读《红楼梦》。从那时开始,张兴德就萌生了研究下去的想法。

  一次,张兴德读红学专家胡文彬的书时发现了两个疑点,就写信求教,没想到很快收到了回信。在胡文彬的鼓励下,2003年,张兴德在《红楼》发表了自己第一篇研究文章《如何研究曹雪芹的诗学思想》。这让他感到,以前以为高不可攀的红学研究并不是少数专家学者的专利。就这样,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张兴德在《红楼梦学刊》、《红楼》、《河南教育学院学报》上又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红学研究文章,也就形成了本书的雏形。

  虽然只读过八年半书,初中都没毕业,但张兴德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研究红楼的障碍。因为他非常喜欢读书,是个“书痴”、“书呆子”,一直坚持自学,书也读得很杂。长久以来形成的理论和文字功底,让张兴德在写作过程中几乎没遇到什么文字方面的困难。

  作为一个红学研究的业余爱好者,张兴德觉得自己和专业研究者相比,固然存在文化功底的劣势;但是作为圈外人,少了很多条条框框的束缚,有着轻松随意的写作状态和清新活泼的文字风格,比较贴近普通读者,这是自己的优势。

  2

  “《红楼梦》的第一种读法是爱情小说,第二种读法是社会问题小说”,而张兴德则提出了自己“红楼梦的第三种读法”———哲理小说,“它的哲理思想的核心和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张兴德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曹雪芹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同、反映和批判封建社会。《红楼梦》不是爱情小说,宝黛爱情说的背后实际上是贾母和王夫人的斗争,前者支持,而后者反对。贾宝玉是封建社会末期“盛世”的一个“怪胎”,他对封建社会有一定程度的批判,同时也有忠于皇权等封建思想,是一个假恶丑真善美同时存在的人物。而针对长久以来人们把“甄士隐”解释为“真事隐去”,张兴德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应该是“真实(思想)隐去”,也就是实际上隐去的是封建社会末期的盛世危言。

  张兴德在书中还对当下流行的红学观点加以解读,其中就包括曾引发争议的刘心武。张兴德觉得,刘心武的走红一方面是因为《百家讲坛》的影响力,电视讲座的形式让很多观众认为讲述者都是专家、学者,讲的都是对的;另一方面则是他的讲解的确很有趣。虽然认同刘心武一些局部的言论,但总体上,张兴德认为刘心武的观点已经离开了《红楼梦》本身。研究红楼要基于文本,只要言之有据,就可自成一家之言,观点不同是正常的。而刘心武重在“解味”,从书外找论据,用了很多“可能”、“大概”之类的字眼来下判断,这不符合基本的学术规范。

  刘心武引发的争论和红楼选秀客观上都是促进红楼热的重要原因,虽然这可能不是他们的初衷,但的确产生了这样的实际效果,对推广、普及《红楼梦》起到了积极影响。张兴德觉得无论如何这都是件好事,虽然读懂《红楼梦》需要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但反过来,熟读红楼又可以加深对国学的理解。所以,别人让他给这本书题字时,张兴德就写下“弘扬国学,细品红楼”。

  不过,因为书出得匆忙,也留下了一些遗憾。现在,张兴德正在做一些修订工作,希望再版时能加以完善。 

关键字: 内容标签:红楼梦,读法,哲理,小说
下一篇:历时4年全球寻“滕王阁”||上一篇:推广中国语言文化 中国教师执教美国西雅图中学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