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政府表示避免大拆大建 48处古建筑有望得到保护
为保护古城建筑,老城南的“拆保之战”已成为一起公共事件。近日,在该项目研讨会举行之后,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公司负责人表示将按照“先腾迁,后甄定,再明确措施”的程序,“先迁后拆”。
有关专家认为,保护应该是结合文化的保护,才能由此及彼,让文化和传统呼应起来。
东方早报记者 龚菲

文化街区内将再现古戏台(均为效果图)

故居大门
关于南京老城南历史街区的拆保之战近年来已成为一起公共事件,甚至惊动了总理两次批示。早报文化版曾于今年7月29日起对此进行过连续报道,其后近两个月时间里,随着报道的深入以及南京政府部门的重视,南京老城南保护问题陡生转机,隐现柳暗花明。日前,在南京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举行的老城南“南捕厅历史街区及环境风貌区调研报告”专家咨询会上,专家挑选了48处建议加以保留。
新市长上任带来利好
南京市政府上月牵头召开了“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专家座谈会”,会上,主管城建的南京市副市长陆冰明确表示,城南古城区保护应采用渐进的有机更新方式,不得大拆大建,历史文化保护项目实行专家领衔制度,规划、实施方案应进行公示,接受公众监督。
当日,在南京老城区南捕厅附近,不见了往日的喧嚣,庞大的挖土机及一直忙碌着的工人们停止了拆迁工作。9月15日,南京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就“南捕厅历史街区及环境风貌区调研报告”举行专家咨询会,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汪永平说:“经过调查,整个拆迁已经停止,在近百处清中期以后的建筑,包括残垣断壁中,专家挑选了48处建议加以保留,并向规划局汇报。”
9月18日,南京城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再次召开南捕厅项目专家研讨会,该公司副总经理邬震表示,在听取专家的意见后,表示该公司依旧贯穿始终按照“先迁后拆”的原则,遵循“先腾迁,后甄定,再明确措施”的程序,在房屋拆除时仅限于部分违建及危房,被列入保护范围的保留建筑及其构建均保存完好。
就在当天,早报记者在老城南街区还巧遇新上任的南京市代市长季建业前往调研,他专程参观了甘熙宅第和古戏台以及附近的街区。此前,季建业在古城扬州任职八年多,在扬州的古城保护、文化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政绩卓著,这也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南京老城南保护的一个利好消息。
“不应让原住居民生活在废墟上”
“就目前南捕厅历史街区的保护状况看,我们应当首先弄清楚要保护的是什么?文物遗存还是文化传统?应当如何去保护?”在9月18日的研讨会上,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艺术系教授李栋宁直言,保护是比较残酷的,就其观察调研,老城南原住居民“生活在一个极度让人震撼的废墟之上”。
李栋宁说,虽然南京历史上曾经多次建都,但事实上除个别地段外南京已经没有风格化的建筑,文化几乎失传,传承的脉络不清晰。“现在生活在老街区的居民其生活方式是痛苦的,大量的私搭乱建,破落的‘棚户区’已经丧失了原来的文化古宅的美感。”李栋宁指出,长期缺乏整治任其自我繁衍的老城南让城市改造缺乏脉络,缺乏文化特色,让现在的人对文化的想象停留在历史的记忆中,因此,他建议,保护应该是结合文化的保护,才能由此及彼,让文化和传统呼应起来。
昆曲让古戏台继续惊艳
老城南街区内的大板巷54号,在1100年前,曾是南唐后主李煜所构建的南京金舞台。民国初期,这里还是中国戏曲研究社所在地,梅兰芳、俞振飞、言慧珠等都曾在该地说戏演戏。
据南京城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公司介绍,该公司根据那里的古建筑原址、原样、原貌落架重建,并与江苏省昆剧院合作,将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唯一完整保留舞台演出形式的剧种、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形态——昆曲安置在那里,结合水面、镜面等多媒体的演出方式,让600年前的文化,宛若穿越时空,降落在这座古戏台之上。
“杜丽娘娇羞酥麻的唱腔,勾人魂魄的眼神,人鬼之间至真至情的交流,与柳梦梅一起演绎600年前那段凄婉缠绵的爱情故事,已经令我为之震撼和感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咏告诉早报记者,当下是一个审美泛化的时代,南京是昆曲文化的重镇,《牡丹亭》剧作者汤显祖曾在南京生活数年,而与“甘熙宅第”渊源最深的也是昆曲,昆曲也将让这座古戏台继续惊艳下去。
关键字: 内容标签:南京,柳暗花明,城南,保护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