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篇文稿见证扬州学派成就
刘寿曾,字恭甫,一字芝云;祖父刘文淇,父刘毓崧皆清代经学大师。道光十八年(1838年),生于扬州祖居青溪旧屋。昨天,伟宝先生在家中向记者展示了100多年前刘寿曾所收藏的48篇诗稿、文稿。记者了解到,这近50篇文稿诗稿,全是当时名流所作。有关专家介绍,这些赠诗文的朋友,可能是刘寿曾在江宁主持金陵书局时所结交。金陵书局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4月,曾国藩、曾国崧等为出版王船山遗书而设。刘寿曾与父亲刘毓松均曾先后督理该书局事务。刘寿曾从事书刊编辑业务得心应手,精于校勘,而又熟悉体例,尤为曾国藩所赏识。这些诗文,多是赞扬刘寿曾在学术上所作出的贡献,反映了他交游广泛以及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如贺绪蕃所题:“江南昌朴学,扬州居十六。焦汪及研经,乾嘉数耆宿。大小复二刘,徽帜惊庸俗。”赞颂了刘氏家族对扬州学派的贡献。
一段魏源治理高邮湖的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文稿还记录了当时的一些社会事件,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如魏源之子魏耆,在赠送刘寿曾诗稿的跋语中,就记载了一段魏源治理高邮湖的经过:“高邮五坝视湖水为启闭,旧有东西堤为障蔽。后西堤不修,复失其址。故工员但以涨之盛衰为节,不问民禾之获与否。每稻将成而大水至,化丰为歉,里河民生甚困。先大夫牧是州,访得堤址,请大府修之。又筹资为岁修,期久远。因军兴,岁修资给军饷。堤遂又坏。故有同治丙寅之溃,里河民道之辄流涕。”在观看这些珍贵的文史资料后,扬州文化学者蒋孝达先生认为,刘寿曾当时收藏的这些诗文手迹,保存完好,是研究历史和相关人物的重要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物、史料和艺术价值。
手迹:体现严谨的治学态度
昨天,伟宝先生还向记者展示了100多年前刘寿曾的手迹。其中一件是《薛庐十咏》。这是刘寿曾为老师薛时雨居所“薛庐”的十处景点所作五言绝句,每个景点一首,共10首,以宣纸写就。上款书“桑根夫子大人钧鉴”,下款书“芝云”等字样。另一件是《临川答问》。这本著作写在“仪征刘氏著书”专用稿纸上。刘寿曾自小跟随父亲读书,“咸丰五年秋,父亲入郭沛霖幕,教授其子郭阶以经学,他与弟贵曾同往侍读,这是他从事经史、编辑之学研究之始。”作《临川答问》前,刘寿曾已经学有所成,但是仍然向当时前来江苏视学的大理寺卿李联琇虚心求教。《临川答问》系刘寿曾所记与李联琇问答过程,涉及范围极广。刘寿曾字迹工整端庄、一丝不苟,表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中国经学大师,刘寿曾继祖父文淇与父伯山著述《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未完之稿,撰述至襄公四年而卒,年仅45岁。他所著书除《左疏》外,还有《传雅堂集》若干卷,收集了关于刘寿曾的传记、墓表、墓志铭,以及刘氏所撰写的84篇文章和98题175首诗歌,它们从不同时期与各个角度反映了刘寿曾的人生经历、学术成就、待人接物、书信来往诸方面的情况。
关键字: 内容标签:扬州,手迹,学派,清代,又添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