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中国孩子何时能上"常青藤"?

编辑:秋痕 来源:科学时报
 
2009年的春天,由美籍华人学者薛涌先生撰写的一部教育随笔《一岁就上常青藤》,成为许多老师和家长的必读书。薛涌先生以自己对美国教育的亲身体验和对女儿的教育现身说法,阐述了美国著名的“常青藤法则”(又译“常春藤”)。一时间,“常青藤”教育法则成为许多中国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理想。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权威主义式的:讲究满堂灌、死记硬背,上课很少给学生留出提问和讨论的时间。孩子的教育起点,常常是从背古诗开始。有关研究显示,这种方式对孩子的创造性、人格培养有严重的负面作用。“常青藤原则”则是从美国大学的常青藤盟校的教育中总结出来的。它强调教育的对话性和互动性,要求父母或老师尽可能把自己摆在和孩子或学生平等的位置上,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品格和社会能力;帮助他们吸收知识,让他们自发地提高理解力、分析力、感受力和表达力。在5岁以前,孩子基本可以不读书识字,但这几年却是形成人格的重要阶段。需要父母格外当心。
    
    很显然,薛涌的这部书拉开了中国人真正认识美国教育的序幕。而刚刚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学习是一种信仰——犹太人教育和创造力的奇迹》一书,则不仅揭示了犹太人教育和创造力的奇迹,而且还对美国“常青藤”教育的真正精髓作了系统的剖析。
    
    常青藤大学的历史发人深省。在这些高校以基督教精神为指引的那个年代,美国的教育普及率高达96%,而今天美国的文盲比例竟然是10%。对一些美国人来说,犹太人所说的“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端”这一古老箴言成为美国精英教育的基础。
    
    所谓的“常青藤”,最初是上面所说的美国8所名校的体育联盟的名字,这些学校通过这个联盟彼此之间有固定的体育(特别是球类)联赛。也就是说,如果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常青藤”讲的是体育,但体育恰恰是西方精英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领袖的必修课。体育不仅塑造孩子们一个强健的体魄,同时从小就交给孩子们要遵守规则的法律意识,以及和队友合作的团队精神,激励和团结全队的领袖才能、必胜的决心和竞争的勇气、坦然面对失败、尊重对手的平等思想等等。一个人从小就沐浴在上帝、书本和道德的阳光里,又懂得遵守上述市场经济社会的基本游戏规则,能不成功吗?
    
    因此,常青藤的教育目标,绝不仅仅是研究导向,更是一种成功导向。常青藤的理想,就是要培养一个完美而健康的人,一个有理想、有信仰的人,并成为下一代人中的领袖。这代领袖的价值观念、远见和能力,都关乎到人类未来的命运。用犹太人的话说,就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在犹太人的心目中,成功不应以一个人获得财富的多少来衡量,而应以他在成功的路上克服的困难来衡量,以及真正成功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来衡量。成功意味着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能使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并利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善和修复残缺的世界,从而实现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超越。
    
    在当今这个全球化时代,“常春藤”不再是美国几所名牌大学体育联盟的概念,而是一个世界概念,象征着西方的精英教育。如果一个人在成年以后,谈论的还仅仅是自己年轻时在某所名牌大学里读过书,并沾沾自喜,那说明他仍然没有成功。教育的目标分为三部分:灵魂、品格和能力。所谓灵魂,指的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念;而品格指的就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处世态度;而能力指的就是一个人在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技能和与世界协调合作的能力。“常青藤”在一个人追寻上帝的过程中,不仅告诉给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还告诉人们成功的方向。因此,接受了“常青藤”教育就意味着一个人已经走上了成功的道路,而且与一帮已经成功和渴望成功的人一路同行。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何时能,孩子,常青藤
下一篇:著名油画家冯法祀先生辞世 系徐悲鸿大弟子||上一篇:“媒体制造”不粉碎“精英文化”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