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如何呢?不妨看看到底什么是“国学”,《开心辞典》做的又是哪门“国学”?
通常意义上的“国学”,是五四时期学者们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宽泛一点说,凡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学问,都算。窄一些的则规定“国学”是中国的传统的学术体系———“国学”的定义不论宽窄,都是有一定体系的“学”,或者说是“学术”,而不是点滴的文史知识。
《开心辞典》里涉及的,显然不是这一体系。一百个地方选手,要挑出三个晋级者。在现场具有海选性质的抢答题,基本上没有超出中学语文或者历史的知识范围。出列选手面对的题目,难度逐渐增加,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再扩展到“课外阅读”的知识,但也都是知识点,而不是用什么“国学”的思维方式去做个人的判断。比如有一题关于“大雪”和“大寒”这样的传统节气,如今恐怕没有多少人还会按照这些概念穿衣过日子了。
其实《开心辞典》借用的是国外电视的成功格式,就像湖南卫视的《五年级救助队》也套用了美国福克斯的格式一样。就知识形式来说,“开心学国学”和《五年级救助队》有相通之处,不过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场地总会比别人更高、更大、更空一些,不热闹。这大概是舞台设计的问题,而以节目设计的角度来说,导演组足够经验丰富,脑子却不够新鲜活络。百人选三,除了抢答一环以外,接下来的基本就是个人流水账,甚至连有人被从晋级选手中踢出的环节,都像是端茶送客蜻蜓点水,不留一点痕迹。
到这里,“开心学国学”的潜在意义就有了。在这个空间里,人再多,百人甚至千人,都赶不上庙堂之大。这也不是全民娱乐,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在这里被定义为神圣。北大国学班的噱头,虽然是商业设计,但依然打的是神圣的招牌。这与推动“国学”的思想体系无关,而是重拾中国文化丢失了的身份认同。所以“国学”只是扫盲运动的一个幌子而已,既无关国学,也无关开心。
沈东(北京 教师)
关键字: 内容标签:国学,开心,也不,既不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