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媒体在介绍“幽默”一词来历时,均称是林语堂先生于1924年首度将美学概念的“幽默”一词介绍到中国。对此,张继平认为并不确切。他介绍,第一个将英语中的“humour”一词译成中文的应该是国学大家王国维,时间要比林语堂首次使用“幽默”译法早18年。王国维在1906年出版了《屈子文学之精神》一书,书中曾议及“humour”,并将其音译成“欧穆亚”,认为“欧穆亚”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但并未展开论述。1924年,林语堂在《晨报》上连续撰文,定“幽默”为humour的汉译名。张继平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humour的中文翻译第一人则应该是王国维,距今已经整100年了。
张继平介绍,林语堂把humour译为“幽默”,当时许多文化名人也持有异议。鲁迅就曾嫌它容易被误解为“静默”或“幽静”。李青崖主张译为“语妙”,但“语妙天下”是句成语,有“光说不做”含义,不太妥当。陈望道拟译成“油滑”,又觉得不够确切,且有轻浮之嫌。后来,唐栩侯则译作“谐穆”,认为一“谐”一“穆”构成“幽默”的整体。尽管存在争议,“幽默”一词却逐渐传开,其含义为世人认可,一直沿用至今,不久前还被评为20世纪翻译最为传神的外来词。
张继平认为,尽管幽默的美学概念在中国才出现100年,但作为喜剧范畴的幽默传统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他希望幽默艺术周能持续办下去,把有着幽默传统的济南真正打造成东方的幽默之城。
作者:王海丞
关键字: 内容标签:传入,中国,整整,幽默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