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绵竹年画扬名中外 步入产业化发展的新天地(图)

编辑:秋痕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陈兴才的工作台上摆满了颜料小碟
 

 
资料图片:专家在讲解绵竹年画制作。 杜江 摄(来源:广州日报)
 
地震后,知道绵竹年画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慕名前来购买年画,绵竹年画正在步入产业化发展的新天地。

    6月11日上午,我们驱车前往全国四大年画产地之一的绵竹。这个在去年地震中遭受重创的地方,经过一年的重建,已看不到疮痍。沿途绿树、青竹,白墙、灰瓦、龙脊、翘檐组成的新房,充满川西民居色彩,错落在道路两旁。

    沿着公路一直走,很快便到了绵竹南派年画基地:孝德镇射箭台村。射箭台村新建的民居非常有特色,家家的墙上都画着各式各样的年画。有趋吉辟邪的“赵公镇宅”,象征快乐的“童乐图”,寓意丰收的“莲莲有鱼”等等,仿佛一条年画画廊……

    我们在村口的一座小院停了下来。小院门顶挂着一方“绵竹民间年画坊”的木匾,门上贴着两张传统的老门神年画,一副对联“根植绵竹千家农户亦锄亦笔,载誉中华万卷锦绣越土越洋”,读来令人顿生豪迈之气。

    原来这座小院便是绵竹年画南派传人陈兴才的年画工作室。陈兴才是绵竹年画传人中最老的民间艺人,十多岁时师从父亲学习年画制作的他,许是长期受笔墨丹青晕染,虽已89岁高龄,仍然面色红润、耳聪目明。

    陈兴才老人每天都要到画坊工作。和儿子、孙子的工作室比起来,他的工作室是最小的,一张硕大的工作台便填满了整个空间。桌上摆满各种颜料小碟,还有粗细不一的毛笔。两面墙挂着他的各类作品以及大大小小的荣誉奖状。老人说,客人来了看得上就买,看不上无所谓,他锁了门就回家。

    相较老人全心扑在年画创作上,儿子陈云禄和孙子陈刚更注重年画市场的开拓。在陈兴禄的工作室,我们看见一个小型展示柜里,陈列着年画T恤、靠垫、梳子和绣屏等各种产品。“爷爷的年画主要是传统的老门神。我的年画,不只是一张纸,现在可以印在包上,做成礼品、装饰品。”29岁的陈刚说。

    据绵竹年画博物馆的胡天葵馆长介绍,绵竹年画的衍生产品推出后市场非常认可。目前在全国年画产地中,绵竹的年画品种是最多的。而像陈兴才老人一家的画坊,射箭台村还有十几家,共200多人从事年画产业,一年至少可创收1000多万元。特别是地震以后,知道绵竹年画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慕名前来购买年画,绵竹年画正在步入产业化发展的新天地。


关键字: 内容标签:绵竹,新天地,年画,扬名,产业化,步入,中外,发展
下一篇:文化部将继续支持港文艺团体和个人参与国际活动||上一篇:赵忠祥自夸毕业论文97分 新书只字未提饶颖官司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