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难”全面破题
今年上半年,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好消息不断传来——
1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邀请中央和北京市文化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和在京文化创意企业的代表,探讨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相关问题;
3月9日,中国进出口银行与深圳华强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贷款额度为100亿元的《支持文化科技产业“走出去”战略合作协议》;
4月24日,文化部与中国银行签署合作协议。同时,中国银行与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为给文化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近年来,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文化企业共同探索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融资工具也日益丰富,从申请创业投资基金到引入战略性投资者,企业的选择越来越多,融资机会大大增加。
去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下达,文件中提出,针对文化企业的特点,研究制作著作权、文化品牌等无形资产的评估和质押办法,引导商业银行对文化企业给予贷款支持;鼓励文化企业通过利用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投资开发战略性、先导性文化项目,进行文化资源整合,推动大宗文化产品出口。
今年以来的上述举措,正是对这一文件的具体贯彻落实。这也预示着经过若干年探索,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有望得到根本、系统的解决。
人才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人才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与文化产业快速健康持久发展密切相关。早在1999年,文化部产业司就开始着手为文化产业培养生力军,已连续5年在西部地区轮流举办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2005年,文化部设立了首个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举办了多期文化产业高层研修班。2007年,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班开办了文化产业管理方向的MPA班。同时,10个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和研究中心也主动参与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先后举办了131期文化产业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7634名;学历教育58个班次、1306名学员。这些学员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如今已成为文化产业的骨干。
当前,各级政府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进程中更加重视人才引进,为人才流动创造便利条件。比如,文化部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评价机制,推进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广电总局积极实施国产动画创作人才扶持项目。
去年,四川省发布《文化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主要包括复合型人才和高级策划人才等。北京、上海等地也发布过类似的目录。根据目录,各地纷纷出台人才开发配套策划,吸引人才资源流向文化产业领域。
据悉,“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每年拿出1亿元资金用于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其中就包括文化产业相关人才的引进计划。所有引进人才,一次性获资助100万元。去年起资金总额已增至2亿元,人才集聚的正向效应正在显现。
新技术拉动作用日益突出
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日益紧密,已成为拉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强劲因素。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催生新兴业态、改造传统行业等方面。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快速发展,尤其是宽带用户出现飞跃式发展趋势,新技术带动新型消费方式不断出现。“博客”、“播客”、“手机报”、“数字音乐”等,迅速从一个个陌生概念变成大众生活的一部分。同时,新技术推动文化业态持续更新,出现了产业融合的趋势。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业态不断出现。这些新兴业态一旦找到适当的商业模式,就会爆发出惊人的财富创造力,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新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提升作用也有目共睹。以广播电视为例,数字化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对于有线电视数字化,一方面抓网络改造,推进大中城市大容量、双向交互整体转换,一方面抓内容建设,制定有线数字电视服务监督管理办法,以信息服务和付费电视等为重点加强业务开发,提高服务水平。为进一步加强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今年立项。同时,文化部组织开展了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申报工作。据了解,与前两届相比,申报项目数量稳步增长,质量明显提高。
多年的积累,为文化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又使市场资源配置进一步向文化产业倾斜。以科技为引擎,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政策法规为基础,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在新一轮增长周期中,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十足,令人期待。
关键字: 内容标签:后劲,集聚,产业发展,不断增强,初现,效应,人才,文化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