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兵马俑的故事:30多年前兵团"复活"秦军归来(2)

编辑:秋痕 来源:每日新报
 
当这些在地下沉睡了2200余年后的兵马俑重新面世时,几乎全部是“粉身碎骨”的状态。又经长期压埋,受地下水和各种盐类的腐蚀,陶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陶俑的修复工作极为困难。考古队员每挖掘、修复一个兵马俑,平均要花上一个月至几个月的时间。而且,这些埋于地下两千多年的珍贵文物,突然暴露在空气中,极易发生变化。
    以1975年修复的3件兵马俑为例,几位资深的工作人员回忆起当年“化碎片为整体”的过程说:“当时,新发现了两件武士俑和一匹陶马。两件武士俑除头部完整外,其中一件破碎成73块,重148.7公斤;另一件破碎成153块,重180.6公斤;而陶战马破碎成101块,重229.4公斤。这些碎块最重的有44.3公斤,最轻的只有0.5克。其中那些很小的碎片一时半会儿难以找到,工作人员用铁筛子,一遍又一遍将泥土上筛,最终如沙里淘金般,将所有部件收罗齐全。而将这些零零碎碎的残破陶块修整复原成体高身重的兵马俑,更属不易。”
    在整个修复过程中,工作人员集中人力,打破机械的分工,利用旧铁钉、废锯条充当工具完成了陶块的初步清洁工作;采用残砖、破瓦试验黏接效果:黏接小块时利用木箱、砂土作固定器,拼接大块时则用麻绳、木棍绞紧捆牢。为了使修整复原后的兵马俑保持原样不走形,还要保证每一黏接处都严丝合缝。兵马俑的碎块多,不可能一次全部黏接好,必须由小拼大、由脚到头逐步黏接……最终耗时28天,工作人员才完成修复任务。 

    戟上铭文印证《史记》记载

    1985年,考古队对一号坑展开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为2000平方米。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技术设备不完善,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第二次发掘只进行了一年就停止了。

    那次发掘最大的收获是1986年发现的一件保存完整的戟。在刚被发现时,木戟柄已经腐化,与周围的泥土混为一体。依据当时的技术,只能运用石膏加固法来提取,但石膏加固对后期将石膏与戟柄进行剥离增加了难度,还容易对木柄造成损失。直到2007年,他们才运用“环十二烷碳酮整体提取”的方法进行提取修复,对戟杆的木头提取没有产生影响。2009年3月24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向外界宣布:长达2.87米的青铜戟修复完成。

    如今,修复好的戟保存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内,戟通长达2.87米,矛长17.8厘米,戈胡长14.9厘米。戟柄上红色漆鲜艳依旧,木纹清晰,历经2000余年依然锋利无比,是国内保护修复最好的一件完整的青铜戟,成功再现了秦代冷兵器的原貌。在戈的两面,还分别刻着“四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詟丞我工可戟”。据《史记》记载,寺工相当于兵器的主造工程师,属于宫廷服务的官置机构,该机构仅出现在秦始皇二年至二十一年,应该为吕不韦作为相邦时监制而造,这两处铭文的发现,验证了《史记》的记载。


关键字: 内容标签:兵马俑,兵团,复活,归来,故事,秦军
下一篇:安徽大规模修复国民党抗战将领卫立煌故居||上一篇:17位将军之后齐聚湖北黄石纪念红三军团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