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遗址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遗址所在地区、县政府和街道办、乡、镇和村委会的支持和参与。西安大遗址面积广大,各大遗址区域被分割属于不同的区和街道办辖区,以未央区为例,内辖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大明宫遗址。为做好遗址保护工作,未央区政府把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与建设“和谐西安”结合起来,使大遗址保护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的组成部分。如在汉长安城遗址近几年实施的保护展示工程中,区委、区政府和所在地汉城、未央宫街道办在保护项目用地经费不到位的情况下,克服多种困难,支付经费、协调土地,配合文物部门先后实施了汉长安城长乐宫四号、五号、六号遗址、未央宫前殿遗址、南城墙西段、霸城门、西安门遗址等多项保护展示工程,涉及土地近100亩,保证了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极大地推进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进行。2006年未央区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保护先进区(县)”称号。2009年按照市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启动汉长安城遗址公园建设的要求,未央区政府与文物部门联合实施直城门广场、未央宫遗址公园等一系列项目。2009年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未央区与市文物局还将在未央宫前殿遗址隆重集会,颁发大遗址保护特别奖,举行汉长安城遗址系列保护展示项目启动仪式,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三大遗址区“百村万民”发表《中国文化遗产日·百姓宣言》,倡议“支持丝绸之路申遗,构建和谐家园”。这些都为加强遗址保护,丰富汉长安城遗址的文化内涵,吸引投资,加快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西安大遗址工作的发展得益于社会各界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近年来,文物部门加大《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力度,每年的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在遗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展示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日常工作中,注重与遗址区群众交流沟通,宣传普及文物保护知识,赢得了社会各界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理解和支持,为大遗址保护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西安市人大、政协的领导每年都会到遗址上进行调研,提出遗址保护管理的思路和设想,为推动大遗址保护工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2008年10月《大遗址保护西安共识》提出形成“坚持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坚持整体保护,不断创新,积极探索保护和利用新模式;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让全社会共享保护成果”的共识。更加体现了大遗址保护的内涵,深化了文化遗产保护人人有责,保护成果人人共享这一主题。
(五)国际间交流合作,促进大遗址保护事业的发展
大遗址抢救保护项目多、工程量大,是我市文物工作的特点与难点。在市委、市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在国家、省文物局和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利用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大遗址保护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这些举措不但推进了西安大遗址保护事业的发展,而且扩大了西安的国际影响,促进了西安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西安的大遗址体现了西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是营造西安城市景观的重要资源,是构建人文西安,传承西安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西安的大遗址保护任重而道远,在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支持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文物工作者将积极与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大遗址保护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保护利用好这些全人类所共有的珍贵文化遗产!
本版图片由西安市文物局提供
关键字: 内容标签:西安,遗址,国际间,探索,实践,保护,合作,交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