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读者一样接受启蒙
钱文忠认为,讲述《三字经》的过程,不存在启蒙者和被启蒙者。“我和读者一样都是接受启蒙的,我小时候背诵过《三字经》,后来就没有背诵过。此次再讲,是又一次重新学习和启蒙教育。我发现能够背诵到《三字经》20句以后的,我的朋友圈没有一个;全社会能背诵到前8句,就是很好的了。我在讲述过程中,也在接受重新启蒙的过程。《三字经》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经大典,但是它是童蒙读物的经典。”
从大学讲堂上走到百家讲坛,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为电视读者讲《三字经》,是易如反掌的轻松还是也有角色转换的难度?钱文忠答:一点都不轻松!“我从小就读《三字经》,原来觉得自己都懂,可讲着讲着就发现很多自己不懂的东西。甚至第一句话就没琢磨明白,人之初,性本善,可接下去为什么是性相近呢?这在逻辑上说不通,应该是性相同呀?”他觉得中国人普遍对这本童蒙读物的看法太轻率了,以为它就是给小孩子的,大了没必要读它。其实这是误解。《三字经》是儒家的传统童蒙读物,虽然有自己的立场,但没有强迫,可以看成一种比较强势的建议,它提供一种选择,而不是非要如此,它的建议是最好如此。
《三字经》是流淌在中华民族心灵中的血脉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出现过无数大师。时代在进步,为什么反而没有大师级的人物?或许在钱文忠对《三字经》的解读中,也能领悟些许答案。他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观与现在不一样,不大会考虑小孩是否理解,考虑的是能不能让他多记一些东西。不见得都懂,但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或者说,随着你人生阅历的增加,温故而知新,总会懂的。这就像动物的反刍,你记忆中的东西会在你的人生经验里反刍,通过这种方式,会在旧的食物里面得到新的养料,同时把旧的东西消化得更彻底。
传统教育中让孩子死记硬背的做法,是遭遇过批评的,但现在反观,也暗含着另外的意思,就是相信孩子有这个理解力。钱文忠这样理解传统教育:现在我不急着向你灌输一种理解的工具,是怕这一套东西约束了你。“古代童蒙读物和我们现在最大的不同,在于,今天课本的字都是无意义、毫无关联的字。而古代童蒙读物每个字都有意义。把意思放进简单的字里,实际上是对接受教育的人,对他的消化能力与接受能力,抱有更大信心。”
今天再读《三字经》,有何现实意义?钱文忠说,“就像你发现一个青铜鼎,它的现实意义不在于用它来熬粥炖肉。何况《三字经》不是一个器皿。中国人不管识字与否,基本上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他说,《三字经》已经成为一股流淌在中华民族心灵中的血脉,“重新解读,是把其中的养分分析出来,为关心传统文化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尝试,这不是我对大家的教育或讲课,而是一种共同学习。”他觉得,《三字经》贯穿全篇的精髓有两个关键词:“教学”和“历史”。其中教学部分宣扬的刻苦治学、孝道、礼让等思想都是超越民族和时代的。他建议家长在给孩子讲述《三字经》时,从后往前讲,先讲第三部分古人刻苦治学的故事,再讲第一部分孝道、礼让思想,最后讲第二部分中国历史概述。《三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词集,三字一句,每个都是关键词。
《三字经》永远无法被替代。钱文忠的看法是,主要因为它是中国主流传统文化的一部关键词集。《三字经》里面找不到我们今天根本否定的东西,只是把关键词背后的历史事实进行重新解读。
关键字: 内容标签:左手,右手,天才,小子,学术,赚钱,语言,钱文忠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