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确凿,该牌匾为邓增遗物无疑!
“以邓增的名望,牌匾上的字迹可能是朝中大臣或社会名流的。”林震宇进一步分析说。
牌匾被锯掉了一部分
木匾的周围有很明显的裁边的痕迹。林震宇判断,匾额周围本来是有一圈龙纹的,但被人为锯掉了。
邓女士也说,现在看到的这块牌匾并不是一块完整的牌匾,几十年前才是完整的,但那时母亲不知道这牌匾的价值,当成木版,锯掉一部分后,拿去盖厕所了。后来,锯掉的那部分牌匾就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现在再也找不到了,上面写了什么字,现在谁也不知道,留下一个千古之谜。
就这样,一个原本一目了然的木匾变得不完整了。“完整的木匾上面应该还有‘钦命’二字,‘简放提督军’下面应该还有一个‘门’字,即‘简放提督军门’,这样的表达才是完整的。”林震宇认为。
林震宇向邓辉琳求证,邓辉琳认同他的说法。
据悉,加提督衔意味着官阶从正二品提到从一品,只是因为没有提督实缺而不能实任。军门在明代是称呼总督和巡抚的(明代督抚同级),清代则作为对一省最高绿营长官——提督的尊称。
邓增遗物为何在新昌村?
据了解,邓增的祖上是从篁边迁到丹灶的,其故居在联合村旺富里,那么,邓增遗物为何在新昌村呢?经分析,有两种可能。
据邓辉琳了解,邓增的宗祠在篁边。邓增有了功名之后,其御赐的匾额及记功的碑刻都置于篁边的宗祠。后来,宗祠被拆。
“也许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块木匾,以前就是放在篁边的宗祠里的,后来流落到新昌村,被邓女士祖上收藏。”林震宇说。
另一种可能是,新昌、篁边、丹灶距离很近,新昌的邓姓最多,最集中,祠堂也很大,牌匾一度放在新昌的祠堂里,后祠堂被拆,邓女士祖上为保护这块牌匾,于是将牌匾拿回家中保存。“这种可能性不是很大。”邓辉琳和林震宇一致认为。
被家乡人遗忘的著名战将
在江门,提起张其光,可能还有人知道,如果提起邓增,知道的人就很少了。邓增,这位左宗棠手下的著名战将,似乎已被家乡人所遗忘。
据《新会县县志续编·卷四·人物篇·第一章》中记载,邓增(1844-1905),字景廷。广东新会丹灶乡(今属江门市)人。少怀大志,不愿随父经商。17岁时投奔清军。同治元年(1862年)随军赴浙,转战东南各省。后因在平定西北边疆叛乱中战功显赫,得到提拔,最后官到提督。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邓增奉命率领军队前往蒲州迎接帝、后銮舆,随从护驾至长安,担任途中宿营警卫。次年,帝、后回銮京都,邓增奉命节制扈从各军队,有条不紊,途中受光绪帝亲书“虎”字赏赠。
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初九日病逝于固原,归葬丹灶白眉岗。史馆奉旨立传;附祀于大学士左宗棠专祠。
“《清史稿》中还有邓增的列传。”林震宇说。
关键字: 内容标签:新昌,遗物,流落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