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向世界推介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编辑:Jina 来源:半月谈
 
7月18日,一位老师带领英国学员打太极拳。当日,来自英国的几十名学生在苏州大公园学习太极拳。据介绍,这些学员是利用暑假来参加中国文化夏令营的,他们在苏州期间还将学习中文和刺绣,参观中国家庭。新华社发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和合”思想 

    在中国古代经典论述中,“和”指和睦、和平、和谐;“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并举,意为和谐、协调与合作。 

    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对“和合”思想进行了论述。儒家创始人孔子把“和”视为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提出“礼之用,和为贵”,认为礼的作用,和睦是最重要的。他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命题,深刻阐述了“和”不必一定要“同”,而“同”者也可能“不和”,以及善待自己更要善待他人的道理。在儒家看来,“同”并非“和”的先决条件,能在“不同”中求“和”才是最高的境界。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说,要办成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 

    中国古代另一大思想流派道家提倡“天人合一”,即人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在尊重与保护自然中谋生存,求发展。 

    “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本质的概括。它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如阴阳、天人等,但同时又把具有差异性的事物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如阴阳和合、天人合一等;它并不否认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但主张防止过度的矛盾和冲突破坏不同事物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环境基础。 

    秦汉以后,“和合”思想被普遍应用,渗透于各个时代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 

    中华文化对其他文化一直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 

    在悠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对于外来文化一直持颇为开放的心态。在为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东方智慧感到骄傲的同时,并不妄自尊大,排斥外来文化,而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自己,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共处、和谐发展。 

    佛教在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后,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来自印度的文化。到公元3世纪,佛教已广为传播,出现了各种学派,到公元7世纪进入鼎盛阶段,形成了诸多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宗派。与此同时,佛教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经过长期融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年以后,当佛教早已在印度没落时,中国保存的大量佛经“反哺”印度,弥补了印度历史的很多空白。 

    公元7世纪,当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时,中国正处于盛唐时期,但中华文化并没有排斥这种外来文化,而是允许其自由传播。到12世纪,伊斯兰教已大规模传入中国,宋朝政府特意颁布保护穆斯林的财产法。到13世纪,伊斯兰教徒遍及全国,元朝政府专设伊斯兰教事务机构,给予伊斯兰教传教者诸多优待。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伊斯兰文化构成了中国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 

    基督教也于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唐王朝先后在长安等地修建许多教堂。在耶稣诞辰日,不少王公贵族会亲自为教堂题匾送礼,以示庆贺。13世纪时,基督教在中国盛行,连皇帝忽必烈的母亲都是一个基督教徒。17世纪,包括利玛窦等在内的欧洲传教士更是纷至沓来,在中国发展教会,培养信徒。 

    公元8世纪前后,犹太教沿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现西安、洛阳、开封等地均有犹太人定居过的记录。10世纪,在开封等地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犹太社团,开封至今还保留着有700多年历史的犹太教堂。犹太教来到中国,获得中国统治者“一视同仁”的待遇,犹太人始终与客居地的其他民族和宗教集团享有平等权利。犹太教与儒教、佛教和道教相互扶持,和平共处。 

    “和合”思想对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外交哲学和对外交往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绝大多数王朝在建立起来之后,都注意止戈息武,强调“协和万邦”,实现“万国咸宁”、“天下太平”。即使是鼎盛时期的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中央政府也多实行睦邻友好的政策,而不是向外侵略扩张,谋求霸权。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被沿途各国公认为友好交流之路。郑和曾经七下“西洋”,当时,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的舰队,但舰队远航的目的并不是抢掠土地,索取财物。郑和的船队从东南亚到东非,远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路带去的是互利贸易和邦交友谊。 

    “和谐世界”理念将“和合”思想推向世界 

    “和合”思想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往、吸收、融合,对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在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特点与差异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减少摩擦、增加共识,发扬“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显得更为重要。为此,胡锦涛主席在2005年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提出“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向世界表明,不断发展的中国,将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存、共生、共赢的“和合”思想,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综观中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对“和谐世界”、“和谐地区”、“和谐周边”等理念的阐述,其核心正在于倡导“和为贵”,不同文化和平相处,共生共长;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善待他国,异而不斗;世界多元文化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辅相成。这一切,既是对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千年交往史的经验总结,也是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身份将中华文化中的价值精髓向世界做郑重推荐。 

    中国推介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和主张,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包括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英国《经济学家》在内的国外主流媒体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中国通过挖掘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向世界展现了独特的文化魅力;中国所主张的国际关系新理念有别于西方的价值观,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具吸引力;从长远来看,“和谐世界”这一主题的提出对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将产生深远影响。《印度教徒报》在一篇题为《从“恐华症”到“中国热”》的文章中,赞扬中国的“和谐世界”理念和多元外交在世界上赢得了广泛的朋友,“中国成功地消除了人们的惧怕心理”。美国《新闻周刊》还特别以孔子像作为封面,指明中国正在向世界推介“和合”思想。 

    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领悟了传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启示,中国所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必将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成为引领国际关系发展的新潮流。
    作者:白露堂

关键字: 内容标签:推介,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世界
下一篇:季羡林认可学生所作传记||上一篇:北京师范大学挖出康熙年间汉白玉墓碑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