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石家庄4月21日电 (杨守勇、王玉廷)“刮小(二三级)南风。前半晌(上午8时至10时许)半阴,后半晌(上午10时至12时)到下午晴。后半夜(次日子时)改北风,漫阴天,卯时下雨。随后,一天一夜刮大风、下大雨……”这是日前在河北省临漳县东营村村档案柜内的历史资料中发现的由该村已逝村民刘国振记录的1952年9月1日至2日(农历)当地的天气情况。据统计,这本手记“气象史”有25万余字。
东营村因保存有50多年的“村账”、见证中国“三农”发展史而闻名。现年78岁的“铁账”管理者、村老会计、群众的“红管家”李太华说,记录该村天气情况的村民叫刘国振,1964年病逝,终年80岁。他在解放前也曾担任过村会计和私塾先生,文化程度较高,热心公益事业。
从1952年9月1日始,直到病逝前几天,刘国振每天坚持记录当地天气状况,记录分早、中、晚3个时段,每个时段又具体细化到时辰,在每个时辰中,凡是能反映天气的阴晴状况、风力等级、雨雪大小等都登记得一清二楚。从1952年9月1日起到1964年逝世,刘国振不间断地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每天多则百十个字,少则二三十字,10多年下来总共记录了25万余字。
河北省气象专家看后认为,这本记录为我国气象工作人员研究华北地区平原一带的气候变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临漳,河北,手记,村民,气象,发现,记录,万余字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