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介绍,童生--明清时科举制度的名称。当时规定,不论年龄大小,要应取生员(即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皆称为"儒童"或"文童",习惯上称为"童生"。童生入学考试,称为"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试和院试三个阶段,三年内举行两次,未考取者下次还可再考。
这两份科考童生的试卷为折叠式,高34厘米,长115厘米,试卷分封面与作题内文两部分。封页为两折,正面有蓝色印制的"河东书院"名称,下有学员用毛笔填写的"童生"及其姓名,右侧书有"中卷第几名"。封背有名儒批语,其后连有童生所作卷文。两份纸卷,同为童生孙向郎所作,不同的是一卷为"内课",一卷为"外课"。其中"内课"一卷,文题为"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此卷审批语为"词意薄弱",故封面书为"取中卷拾伍名"。另一份试卷,文题为"吾十有五",文中阐述人生十五,非舞象舞勺(古代儿童成童所学的两种乐舞)之年,万勿玩忽怠荒,虚度春秋,当自立、自强、自创。其卷文由右至左,文书小楷,工整秀丽,令人惊叹。故审批语为 "小讲及中比可取",取中卷第八名。
这两份科考童生的试卷,何以珍藏在乔氏同化先生的家中呢?据清乾隆五年(1740年)《乔氏家谱》记载:"乔氏先辈清代十世祖乔壮受,被聘为书院阅审试卷之师。这两份童生孙向郎的试卷,便是乔壮受审阅推举入学的。"
考察这两份童生卷,虽系明清时期一方地区书院的入学试卷,但观其试卷的工整规范,作者认真,审者详实,实在令人叹服。同时,它对考证明清时期河东书院的治学经典以及对封建教育制度的研究等都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临猗,童生,科举,清代,惊现,试卷,考试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