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国度,56个民族早已结成生命共同体。随着时代在前行,所有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冲击,同时也在自我改善,互相融合。在这个进程中,有些落后于时代的习俗逐渐淡出,有些古老的民间工艺、传统的生活方式,被移到博物馆或者只是记载在典籍中。这一点显得有些残酷,但历史一直就是这么演进的。我们不能抗拒时代进步的趋势,更不可能将历史的方向逆转过去,最现实、最科学、自然的态度,就是吐故纳新,并且豁达地包容与自己不同的东西。
两种极端的态度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人们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主张全盘放弃旧东西去接受全新的世界,要么就是抗拒现代文明,试图要回归到过去。实际上,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无论是旧有的,还是全新的,只要符合人类的生存和更好的发展,只要能给人类带来舒适和安全,那都不应该故意地去抗拒或破坏。
现代化就像一列快速行进的列车,我们可以躲闪,却无法予以制止。纵观漫长的人类历史,所谓原有的生态、原有的生活方式、原有的认知,都早已不是原来的面貌,而是在不同的时代受到不同的冲击和影响,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冲击。从一开始,人们都不情愿改变,因为改变了既有的东西和习惯,短期内难免会不容易接受,甚至感到不舒适、不安全。
这些年来,笔者几乎走遍了所有藏区,观察和体会了藏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也看到了因为固守某种古老的生活方式,而使人们的生活长期处于不理想的状态,进步和创新能力更是落后。而那些走出去开阔了眼界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藏人,在与其他民族进行交往和贸易过程中,解放了思想,变得更加聪明,掌握了更强的生存能力。
这就使我发现一个潜在的问题,那就是藏民族文化其实一直在新旧之间分化,先是思想和观念,紧接着就是生活方式。比如,从前,民间工匠制作的家具十分精美,经久耐用,但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完工。后来,藏人们发现,其他民族用机器生产的家具,更加精致、美观和大方,而且价格低廉。这样,两种选择就摆在他们面前:究竟是选择第一种,还是第二种?
传统文化无法回避的最大挑战,并不是一个团体或者一个人予以破坏,而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总有一个淘汰法则,没有人能够阻止或改变。任何一种文化若是长期地固步自封,那最终结果必然就是衰败。
不能滥用“文化保护”
我们必须下很大功夫去保护传统文化,但也要反对滥用“文化保护”的口号。有些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必须确保能够传承下去,但有些却只能放在博物馆里。汉民族不可能把汉朝服装拿出来穿上,蒙古族牧民也不会放弃摩托车而永远骑马奔跑。因此,笔者向来主张,最好的保护方式是顺应时代,以发展的眼光和态度予以保护。
笔者对中国有关方面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应对藏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普查和登记,对藏区各地传统手工艺、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民间艺人、文学家、艺术家,进行登录并编制名册,同时要求和鼓励藏民主动申报文化保护项目。
二是对藏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地方立法予以保护,拿出专项资金来支持和保护那些依然被很多藏民推崇和使用的民间传统。
三是建立国家级的藏文化博物馆,将那些已经和即将淡出生活的工艺品、文化传统、舞蹈、绘画,还有藏区不同地方的民情风俗都放在博物馆里展示,作为一种有效的记录和保护方式。
四是坚持每年出版诸如白皮书这样的出版物,增加更多实例,多语种、多形式向海内外公开发行,让世界充分了解藏文化的过去和现在,并关心和支持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继而帮助世人减少误解,消除偏见。
(以上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团体。发表于新加坡《联合早报》2009年3月11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西藏,途径,保护,发展,文化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