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丝绸之路必经要地 宰牛巷:毛肚火锅在这诞生

编辑:秋痕 来源:重庆晚报
 

长江大桥北桥头桥坎下,一片废墟长满青草。一块狭小的田地旁,时有工程车进入泥泞的小道。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重庆通往成都的“丝绸之路”必经要地——宰牛巷,也有人叫它“宰牛街”。不过,现在已进入拆迁时代。 

在七十余岁的退休工程师苏远弟记忆中,当时重庆的心脏在下半城。成渝客商交易盐茶穿梭两地必经此处。“望龙门巴县衙门是起点,经过宰牛巷、一字街、川道拐、菜园坝,最后经佛图关出关前往成都。这条老街古道与现在解放碑的繁华不相上下,沿街布满旅馆、酒楼、茶馆。” 

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宰牛巷与重庆火锅的不解之缘。 

众所周知,重庆火锅名满天下,但起源和由来却一直说法不一。著名作家李劼人1947年在《风土杂志》上做过考证,他认为:“吃水牛的毛肚火锅,发源于重庆对岸的江北。”但许多下半城的老街坊却认为,纯粹地道的重庆毛肚火锅,发源地是下半城南纪门宰牛巷。 

本土小说《水龙》曾记载:“他常去重庆下半城的河街吃饭,那河街出现了一种他从来没有见过的吃食。一大锅沸汤,原料乃是牛杂下水,有七八种之多,称之为‘水八块’。太公说,那时候,南纪门的宰牛街是黔中屠宰的集中之地,那些牲口的脑髓、蹄子和内脏煮在一锅,量多便宜,几文钱便可一膏馋吻。” 

原国企经理杨延才50多年前住在宰牛巷。“牛贩子从川黔大路赶运菜牛到重庆,在南岸过夜,第二天一早过江,将牛赶到宰牛巷宰杀。屠宰场占地四五百平方米,有一栋两层青砖房,每天要杀二十多头牛。”直到1965年,屠宰场才搬家。 

杨延才说,上世纪50年代,因为宰牛巷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牛内脏难烹制,量大价贱,于是附近居民纷纷开起大大小小的火锅馆,买来牛下水放花椒、辣椒、姜、盐一锅同煮,既果腹又祛寒。浓郁的香味把解放碑食客也“勾引”了下来。 

虽然宰牛巷已不存在,但在杨延才等老街坊记忆里,那里仍藏着层层叠叠的房屋和人家,热闹喧腾的叫卖声透过温暖的阳光很真实,就像开锅的粥。


关键字: 内容标签:在这,要地,丝绸之路,必经,火锅,诞生,宰牛,毛肚
下一篇:成龙斥盗卖国宝者为"贼" 若买得起愿送国家(图)||上一篇:缅怀抗英烈士 著名爱国将领关天培殉国168周年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