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前期,科举及第的授官,每次都是临时取旨,所授官职没有一次相同。自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起,授官原则才比较相对固定,大致情况是:前三名多授将作监丞,大理评事,并通判诸州。其余进士甲第较高拈花惹草 ,多授节察推官或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甲第较低者,多授判(军巡判官)、司(司理、司法、司户参军)、薄(主簿)、尉(县尉)。南宁徐度在《却扫篇》卷上说:
旧制,进士登科人,初官多授试秘书省校书郎,故至今新抉第人犹称秘校。祖宗朝进士上三名,皆授将作监丞、通判,故至今犹称状元为监丞。
北宋进士出身的人,不仅初授官职从优,而且升迁也比较快。特别是进士高科出身的,要不了几年就可进入两制(翰林学士、知制诰),十几年后抉至宰执的相当普遍。据《宋史·选举志一》的统计,宋仁宗朝40年间,共开13科,“其甲第之三人,凡三十有九,其后不至公卿者,五人而已。“整个北宋的71名宰相中,有64名是二进士或制科出身,不是这两科出身的只有魏仁浦、赵普、沈义伦、吕端、贾昌期、陈执中、吴敏7人而已这7人中,魏仁浦乃后周之元老,赵普、沈义伦为宋初功臣,吕端入仕于前朝,这几个人人相均属例外。而真正不由科第出身而任宰相者,只有贾昌期、陈执中、吴敏3人。这决非偶然,它是北宋政府大力拔擢进士出身的人的必然结果。尤其是自太平兴国以后,各科的前3名,多位至卿相,《容斋随笔》卷9“高科得人”条云:
国朝自太平兴国以来,以科举罗天下士,士之策名前列者,或不十年而至公辅。吕文穆公蒙彪形大汉,张文定公齐贤之徒是也。及嘉祜以前,亦指日在清显。东坡《送章子平序》,以谓仁宗一朝十有三榜,数其上之三人,凡三十有九,其不至于公卿者,五人而已盖为士者知其身必达,故自爱重而不肯为非,天下公望亦以鼎贵期之,故相与爱惜成就,以待其用。至嘉祐四年(1059年)之制,前三名始不为通判,第一人才得评事、签判,代还升通判,又任满,始除馆职。王安石为政,又杀其法。恩数既削,得人亦哀矣。观天圣初榜,宋郑公郊、叶清臣、郑文肃公戬、高文庄公若讷、曾鲁公公亮五人连名,二宰相、二执政、一三司使第二榜,王文忠公尧臣、韩魏公琦、赵康靖公檗连名。第三榜,王宣徽拱辰、刘相沆、孙文懿公扑连旬。杨真榜,真不幸即死,王歧公、韩康公绛、王荆公安石连名。刘煇榜,煇不显,胡右丞宗愈,安门下焘,刘忠肃公挚、章申公停连名。其盛如此。
此外,进士出身的人,还可以俦进入馆阁。宋代官制分官、职、差遗三种,其中备皇帝出入顾问的馆职,被士大夫视为清要之官,宰相大臣多由此选。欧阳修曾说:
朝廷用人之法,自两制选居两府(中书门下、枢密院):自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选居两制。然则三馆者,辅相养材之地也。
而进入馆阁的最重要途径,就是进士高科。如上所述,太宗端拱二年(989年),进士第一名陈尧叟、第二名曾会,初及第即授光禄寺丞,直史馆。直至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以前,进士及第前五名,皆得先后就试馆职。他们一旦进入号称储材之地的三馆,就很容易取得不次拔擢的机会。
宋代的文官,可分为朝官、就官、选人三类。当时进士出身的人,除一甲前几名释褐后可授京官外,其余多以选人资格聘任各种幕职、州县官。而对选人来说,最关心的是升为京官,因为只有成为京官,才能在仕途上获得较快升进,并享受乘马出入皇城门荣誉。宋代选人升为京官的,称为“选人改官”。出任幕职、州县官的选人,人流道路各有差别,其中以进士出身的人迁官较易。据《宋史·职官九》载,如果同是担任判、司、簿、尉的人,在有相同举主的情况下(一般有5人左右的举主)若经七考改官,进士可改为大理寺丞,非进士只能改卫尉寺丞;不及七考,进士可改为光禄寺丞,非进只能改大理评事。不及五考,进士可改为大理评事,非进士只能改为奉礼郎,可见进士改官迁升均较其他出身高出一阶。此外,凡进士出身的京朝官,还可以超资升转。宋英宗以前,官员的一任,一般是指扣除闰月的三周年,每年通过一次磨勘(即考核),成一考,三考磨勘合格,就依例升转,谓这“得资”。得资又分为两种:一是挨资升转,称“逐资”;一是越资升转,称“超资”。进士出身的人,即使一是特别奖酬,也与众不同,可以超资升转。当然,宋代品官的叙迁,实际上也不是这么简单的。他们在佳作上升转的快慢,还与政治上的机遇、本人的才能、亲友荣辱、家庭遭遇、特别是与君主的好恶等因素有着密切相关的。这里所说的,只是在正常的情况下,进士出身比诸科、恩荫等出身者要受到重用而已。
关键字: 内容标签:授职,进士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