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过年首先是一家人团圆,团聚,放下所有烦恼,大家能聚在一起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现在的过年气氛越来越热烈,并且热烈的程度越来越高了,一些传统的过节方式开始恢复,传统色彩也越来越浓厚了,这是一个大的趋势。过年的文化越来越重要。同时春节也变成了一个全球华人,乃至国际性的一个大节日,
第一个国际化一方面是各国华人的影响力和中国崛起造成中国的影响力都很大,中国年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二个是全球华人过年的夙愿也越来越强烈,为了守候自己的传统,给自己增加一个既认同于自己目前的国家,也认同自己祖国的文化,全球华人的认同使得春节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个实际上在国际上中国与各个国家都有一个跨文化的沟通和协调,以及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兴趣。所以在东亚各个国家,乃至于在整个世界上,春节已经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变化。国际上,春节不仅仅是一个中国的年,或者随着中国的崛起,随着华人社会的增强,随着跨文化交流沟通的延续,慢慢会变成一个国际性的。
2009春节即将到来我祝福我们的国家和每一个人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在经济面临挑战的时候,希望国家化解各种困难能够顺利平平安安往平稳地前发展,每个人都能平平安安。在2009年我祝愿我们的国家有新的繁荣,期待新的繁荣的出现。
春节,在我们的血脉里
刘魁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
我一直认为,在我们民族血脉里,有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东西。到过年的时候,所有的中国人,哪怕他忙得一塌糊涂,哪怕他完全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到了这个时刻,他会心动,会慌神。他会思念或寻找自己的父母亲人,思念故土。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我心里有一种感情在升腾:我会思考,过去的一年,自己有哪些不足,要在新的一年里加以改善。
春节期间,能团圆尽量团圆。团圆会加深人在家庭里的亲近感,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所以我觉得应该花大力气来解决春运问题,这样我们的传统就会延续下来,这个传统对于社会的和谐与安宁,对于民族认同有很大好处。一是家庭的团圆,二是单位的团聚,比如各种团拜活动,非常好,这是一种情感交流的好时机。这种情感联系我把它看成是节日活动非常重要的核心。
盼望过年的人,
怀有一种充满感情的希望
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
物质丰富了,日子好了,这过年还有什么可盼的呢?盼,依然是盼。不是盼吃盼穿,盼的是一种情感。一种平日很少见的情感,一天一天地在头脑里盘旋,像一种力量在你心中不停地下沉。有几个电话一定要打,有几个人一定要去看,天地君亲师,排排队,不可漏掉了谁。每次过年,都会有奇遇,一个电话经过了十几个转接,终于找到了。声音都听不出来了,小学同学几十年没有联系,忽然就有了通话。原来,竟然住在一个小区。
人和人的情感,在过年的时候忽然显得重要起来。感情的需求,在这样的时刻忽然凸显出重要来。这种情感是亲人的团圆,是友人的联络。所有盼望过年的人,都怀着一种充满感情的希望,对父母,对子女,对朋友,对国家,那种情感,是人所特有,并支撑着所有的人。
我们经历的事情越多,心里的信念越朴素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2009年元旦的早晨,我女儿一睁开眼睛就搂着我的脖子说:“新年我想长出一对翅膀来。”然后她突然很严肃地对我说:“妈妈,2009年还会有汶川大地震吗?”我说:“不会了,2009年我们一定会很好。”这是我很本能的一个回答,但我当时突然觉得一个三岁多孩子说得挺客观的。2009年我们知道的是金融危机一定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知道的事情还会有很多,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像一个孩子一样心里长出翅膀来。正是因为这一年还有很多的不可预测,我们心里一定要有一双翅膀,让我们有一种挣脱地心引力的力量,让我们还有憧憬有渴望。
2008年,中国人的情感有一个前所未有的激荡,我们所经历的光明与苦难在这一年都几乎达到了极限。我们经历的事情越多,心里的信念越朴素,人在岁月流光中走过来,心会变得越来越柔软,心会变得越来越坚强。我们因为柔软悲天悯人,我们因为坚强穿越苦难,过了这一年,我觉得柔软的更加柔软,坚强的更加坚强。
春节期间不光我们家人一块过,我也希望朋友都能和家人一块过,因为我们经历的事情多了,就觉得伦理的归属要重要。其实,只有东方才有春节,春节的东方意味就在于它提醒我们一个最重要的依托。在新年中,温暖的伦理会给我们超越一切的力量,就像大地震的时候,最朴素的伦理亲情给我们一种支撑。
我不是一个爱做详细打算的人。新的一年,充满诚意地去活着,扎扎实实地活在当下。
春节习俗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春节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除夕之夜,最为热闹、喧阗,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他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头也都还能记得。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守岁。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拜年]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我国拜年的习俗行之已久。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年夜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屠苏酒]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醅”、“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等。在这些酒中间,流传最久、最普遍的,还是屠苏酒。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在这种房子里酿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
关键字: 内容标签:名家,心愿,文化,张艺谋,于丹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