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牛年说"牛" 细数江苏南京的45个"牛"地名(2)

编辑:秋痕 来源:扬子晚报
 
牛市:自古就是很“牛”的商业繁华区 

    在南京诸多“牛”地名当中,老城南的牛市算是名气最大的一个了。2006年,牛市以及周边区域在一场大规模城市改造中被拆迁,原有建筑几乎都不存在,这块地不久将建设成一个大规模的购物中心。 

    牛市所在地块要建大卖场 

    记者日前来到内秦淮河的上浮桥附近,只见这一段秦淮河的东侧部分全部被围挡起来,围挡内部一片平地,曾经的一大片建筑早已不存在。附近居民告诉记者,当年的牛市以及颜料坊等就在这块地,2006年就开始拆迁了。据了解,这幅地块一般称为颜料坊地块,范围北至洋珠巷、南至集庆路、东到中山南路、西连秦淮河,大约有8万平方米。2008年8月这块地拍卖,以11亿元底价被特易购广东投资(香港)有限公司和南京一家开发公司联合竞得,今后将建设综合性的特易购卖场和全球知名品牌的精品店,成为南京城南又一个大型商业中心。 

    这里每一条街巷都有作坊 

    南京城的老地名,每一个都能说出一串故事。南京地方志专家王涌坚也对记者讲述了牛市的故事。牛市和颜料坊是南北走向的两条平行的巷子,住宅后门相连,形成多进式院落。附近还有黑簪巷、弓箭坊、铜作坊、洋珠巷等,是一块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街区。从这些地名可以看出,当年这一代曾聚集了很多不同行业的作坊。 

    据地方志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花大力气建设都城,迁徙全国能工巧匠、富户充实京师。当时,凡都城之内者为坊,外者为厢。而城内沿秦淮河两岸最为繁盛,靠近聚宝门(今中华门)西面多为市井行口,“铜铁器则在铁作坊;弓箭则在弓箭坊;木器南则钞库街,北则木匠营。盖国初建立街巷,百工货物买卖各有区肆”。而牛市就是因其附近有牛集市而得名。 

    老建筑消失十分可惜 

    2006年前,南京城南的传统建筑就属牛市这一带保存较为完整,街巷宽2米-4米,两边建筑檐口高3米左右,牛市河房稍高。建筑以硬山为主,也有一些是马头墙,小青瓦盖顶,相对徽州老建筑的高墙窄巷,给人逼仄感而言,这里的老建筑较为开敞,体现了都城的风范。 

    然而,现在的牛市老建筑已经基本被拆除。据王涌坚说,牛市64号的一栋清朝老宅还没有拆,这里曾是绸布货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电视剧《秦淮人家》的拍摄地,前门位于牛市,后门位于颜料坊。它二楼的跑马楼令众多的文物专家们赞叹不已,“这根本就是安徽的宏村嘛。”对于老建筑的消失,众多文物学者们纷纷表示:“可惜呀”。 

    当年曾是繁华商业街 

    在明清时,牛市可是有名的商业街,聚集着不少家喻户晓的老店铺:“伍少西毡货”、“汪天然包头”、“古子敬香皂”、“耿氏香糕”、“仰氏纸扇”、“杨君达海味”、“吴玉峰膏药”……其中,汪天然包头就是现代的发廊;至于伍少西毡货,其主人的祖先是朱元璋时期被请来做天文官的阿拉伯籍人。 

    牛市同时也是当时的会馆云集之地,既有贩卖丝物的湖州会馆,也有有着“九十九间半”之称的山西会馆。这些会馆纷纷选择牛市就是因为牛市不仅仅是一处繁华之地,而且也是来往便利之地,和码头都很接近。 

    关于牛市,还有个小故事,是关于李熙的。李熙在明朝年间官至按察史,他严词要求皇帝惩罚太监刘瑾,结果被设计陷害,削职为民,回到南京。老百姓尊称他为“饮虹先生”,关于他的号,一说是为了纪念他而命名新桥为饮虹桥。另一说则是说因为他住在饮虹桥边的牛市。

关键字: 内容标签:牛年,地名,江苏南京
下一篇:只要证据充分 中国可以直接向美国追讨流失文物||上一篇:赵忠祥加盟"新国风"诗派 称水平处于"描红"阶段(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