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网友发帖吁拯救地方文化 称推普让母语丢失(2)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文化知多D

    潮州文化

    潮州民俗文化独特。潮州方言、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大锣鼓、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民俗风情等,无不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蕴涵浓郁的中古遗风,潮州因而被汉学家誉为“中原文化的典橱”。

    潮州工艺巧夺天工。潮州古筝是中国六大流派之一,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中粤绣的重要一支,潮州木雕是中国两大木雕体系之一,潮州的工艺陶瓷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细如丝,声如罄”见长,潮州因而成为中国陶瓷出口的主要基地。

    潮州最为外人熟知和称道的文化应该是潮州工夫茶和潮州菜了。

    网友PK

    保护文化民间力量是主力军

    “品味大男人”的呼吁很快被震耳欲聋的批驳声所覆盖。网友“草办居士”率先发帖《拯救潮汕文化,别开错药方》,他首先承认改革开放之初曾经走在全国前列的潮汕地区,今天却远远地落后了。“要想恢复往日的威风,又不至于失去平衡,赶上现在比它更富生气的地区,又何止是吃力?大概已经算是积重难返了吧?”

    面对这种风流不再的事实,“草办居士”认为有不可改变的背景:“因为文化的发展需要政治资源的滋养,政府机构是文化的第一投资者——它既有政策上的优势,也具有资金上的优势。所以作为非行政中心的潮汕地区,其文化的发展自然先天不足。”

    基于此,“草办居士”认为“品味大男人”开错了药方:“如果把拯救潮汕文化的希望寄托于地方当局,恐怕只会南辕北辙。”路在何方?“草办居士”指出:“让潮汕的民间组织(比如宗族、长老会)等自发自行发展(千万别给长老会找一个主管挂靠单位),我相信,这将是地方政府‘拯救潮汕文化’做出的最大贡献。”

    相应的,网友“陈愚”提出了“每一种文化都亟待拯救”,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潮汕文化’的危机,绝对不止是潮汕文化的问题,而是各种地方文化共同面对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发生,一是由于现代性的席卷,二是由于政治的宣传。”

    “如果没有人呼吁,地方文化肯定是悄悄地全部灭亡。从现在人们的思想意识来看,在现代性的大潮中,地方文化包括潮汕文化消亡,几乎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只是如果现在大家开始重视,多些呼吁,可以保存部分地方文化,也可以对部分地方文化特点进行‘现代’转化。”

    潮州文化需拯救其他文化咋办

    与此同时,网友“梦回古典世界”感叹道:“爱潮州文化主义者”总是在后方。“往往是那些身在外乡的人更想念家乡,更希望家乡保持原汁原味,一慰他的‘故土关怀’之梦,而在家乡的人,则从未感觉到这一切有那么大的魅力。而把自己的这种心理产物理智化、客观化为一种对共同体的‘文化’的‘拯救’,在仍然在这种‘文化’中生活并且‘日用而不知’的人们都没有说话的时候,就发出了‘潮州文化’已快消失的‘警世危言’,是否有‘强奸民意’之嫌啊?”“梦回古典世界”表示:“我相信,仅仅就心理上来说,无论是否潮州人,人们对于保存潮州文化是没有多大的反对的,毕竟相对于中国其它地方,传统文化在这儿保存得最好。然而,保存潮州文化意味着强烈地设定一个具有侵略性的‘他者’并进行排斥么,而且这个‘他者’居然还是普通话?这样干是非常狭隘的,等于把自己封闭起来,似乎只有封闭才有安全感。”

    而网友“kivi7”也讥讽道:“潮州最穷的那个小山村的婚嫁丧娶这些礼仪才是标准潮州文化。”

    记者连线

    “品味大男人”:

    文化在沉沦,我心里急

    面对网友的批评,始作甬者“品味大男人”大声叫冤:“他们(可能都是外地的)认为潮州话早该灭绝,才算顺应潮流,而我文章的中心点是想呼唤政府重视,并不是跟大家讨论潮州话或潮汕人多不好的问题。”他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自己“拳拳之心,却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

    记者(以下简称“记”):说说你的经历?

    品味大男人(以下简称“品”):我目前在深圳开一家污水处理公司,我是潮州市人,来深圳已经二十多年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母语,丢失,拯救,发帖,地方,网友,文化,推普
下一篇:鲍鹏山人气追易中天 《新说水浒》花落两家(图)||上一篇:毛泽东侄女提交"不折腾"提案 建议建"毛泽东城"(2)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