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文化观察]“山寨”2008,谁的眼泪在飞?(2)

编辑:秋痕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创新”还是“颠覆”,“创意”还是“剽窃”?

    “山寨文化”制造赝品也制造快乐

    从诞生到流行,“山寨文化”有其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宽容、自由、竞争、多元、鼓励个性……这些元素构成了“山寨文化”的时代背景。解放思想,打破成规,创造力被无限地开发,“山寨文化”在制造快乐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然而,尽管“山寨文化”已经成为2008年不可回避的文化现象,人们对它的态度仍然褒贬不一。

    “别看我今天是奥拓,明天我就是奥迪”——“山寨文化”的起步正是基于这样的创业精神。河南郑州的李炜认为,“山寨文化”以草根对抗权威、以大众对抗精英、以创新对抗垄断,是其闪光所在,他建议“正统”应该向“山寨”学习。

    “山寨产品”并不是完全的盗版和剽窃,其中包含着大量创新和创意的成分,对于这种创造性我们应该给予尊重。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秦勇建议如果不涉及明显侵权和恶意毁谤,还应该给“山寨文化”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山寨文化’的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草根文化,它的流行首先在于它挑战权威的勇气和自信。多样文化共存的社会中需要文化批判,也同样需要文化包容。文化自有其流行规律,顺应流行规律进行疏导笔强制压抑更有益于今天的和谐文化建设。”

    “让山寨风刮得更猛烈些吧!”一位叫做王吴军的网友发帖呼吁。“不能简单地把山寨品当成李鬼一类的假冒劣质产品。真正流行的山寨产品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并有创新之处。”他认为,剿灭“山寨”是一件很不现实的事情,因为“山寨文化”的直接受益者就是数量庞大的网民,山寨使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谁敢说今天的山寨品中不会出现明天的国际巨头?”

    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这种新兴的文化样式持警惕和保留态度。他们认为,尽管“山寨文化”有着功能全面、仿效拼贴、容易操作、成本低廉等优点,不论是从商业行为还是文化产品的角度来看,“山寨文化”中都包含着不可忽视的剽窃和颠覆因素,这些消极因素是一中对知识产权、知识产品的侵犯,是对我国法制化进程的阻碍,更是现代文明、道德良知的一种集体退化。

    “‘山寨文化’的玩法,离抄袭已经不远了。所以,抵制‘山寨文化’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事情。”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文化产业研究专家包晓光教授说,“山寨文化”的背后存在一种更深层次的东西,将来会影响整个文化,因为山寨文化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的文化,并以迅捷的速度最终在各方面超越正规的文化产品。“‘山寨’能代表中国文化产品的未来吗?它本质上不过是一件‘皇帝的新衣’。”他质问,“试问,谁敢对‘神州七号’‘山寨’一个试试?”

    “‘山寨文化’说穿了,就是一种盗版文化、侵权文化、强盗文化。”《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指出,“山寨文化”盗取他人的知识产权,经过组装、拼凑、换版、贴牌,俨然正版充斥市场,成为消费者的新宠。而一旦被冠以文化之后,盗版之风、侵权之风就更加堂而皇之。山寨文化是劣币驱逐良币,市场经济的自由也就像被贴牌一样,变得一文不值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山寨,谁的,眼泪,观察,文化
下一篇:韶山毛泽东遗物馆开馆 观众可亲睹73个补丁睡衣||上一篇:北京老字号的文化内涵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