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2008年文化"十二怪":有人代鬼写诗 有人被掌掴(5)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新闻网
 
第八怪:茅盾大奖乏人爱

    核心提示:中国文坛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日前出炉,但公众的反应并不热烈,折射出当下传统文学的尴尬处境。

    2008年11月2日,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茅盾的故里浙江乌镇举行,贾平凹等人获得奖项。

    有评论说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素来没有什么悬念,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入围作品依照“茅奖”的评奖标准逐一筛选反复讨论,本届又颇具新意地在网络上集体展示,以显示其“市场化”。也无怪乎大小媒体早早将获奖结果猜了个八九不离十。而另一方面,公众对本届茅盾文学奖的反应却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某网站进行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获奖作品“一部也没有读过”的网民占38%。据媒体报道,本届获奖结果公布后,获奖作品的销量“并无明显增加”。作为中国文坛影响力最大的奖项,这样的“冷遇”实在不合常情,但也没有让人感到多少意外。事实上,最近几届的“茅奖”已经受到多方诟病。其评审标准、评委资质以及评审过程的不透明都是引起争议的主要原因。有种说法认为,茅盾文学奖已经成了各种社会力量、文化力量折中的结果。正是这种“折中”,让其泯灭了自己的个性。公众对当代文学的高期待值超越了“茅奖”的承受力,这种失望变成一种冷漠,表现为低下的阅读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

    当我们熟悉的文学期刊要么停刊淡出,要么慢慢变得面目全非,曾经有过黄金时代的“茅盾文学奖”又将何去何从?



 

 

    第九怪:崇年被打理何在

    核心提示:年过七旬的阎崇年签售时,遭人耳光伺候。多位学者纷纷谴责打人者,但亦有评论赞这一巴掌“打得响亮”。媒体“清算”百家讲坛的报道出炉后,关于其将会“生”还是“死”的问题,亦引发了一场讨论。

    2008年的百家讲坛,留给人的最深印象,或许是一记耳光。10月5日下午,《百家讲坛》主讲人阎崇年在江苏无锡新华书店图书中心签售时,被一青年男子扇了耳光。此事被报道后,引发了广泛的争论。有学者表示,学术问题上的分歧不应该诉诸暴力手段,用拳头对付老人是懦夫所为。支持该青年的人则认为,话语权的不平衡是冲突原因之一,草根观点被严重漠视了。阎崇年后来开出的三个讨论条件未免有些高,实际上否认了公众对真知的渴求。在你来我往的辩论中,一些人收集的包括“剃发易服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交流形式,不能上纲上线”等在内的“阎崇年语录”被广为传播。阎本人后来声明,“语录”中的话完全不是自己说的,纯属捏造。打人青年则在被处以15天拘留并罚款1000元后表示,自己和阎崇年不是学术之争,而是道德观价值观上的分歧。由于“掌掴事件”的发生,在其后的地坛图书节上,阎崇年、于丹等学者出现时,现场都安排了头戴钢盔的保安人员。

    在种种分析里,有一个声音认为阎崇年实际上是在为百家讲坛受过。该节目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形象,制造垄断态势,排斥不同观点。姑且不论这种观点是否公允,曾经无比红火的百家讲坛,似乎在今年遭遇到了自己发展的瓶颈。某刊物的“清算百家讲坛”就指出:在收视率日薄西山的情形下,这档节目实际上已进入死亡倒计时。对于类似的言论,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予以坚决否定:“收视率一直保持平稳状态。”

    生存还是死亡,其实并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当节目形式僵化不再受观众欢迎,它自然会退出人们的视线。“掌掴事件”引发的评论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历史本身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掌握强大话语权的“百家讲坛”,如何在保证自己权威性的同时,避免成为排斥其他声音的“一言堂”?


关键字: 内容标签:有人,写诗,文化,被掌掴,十二怪
下一篇:“山寨版”《悲惨世界》不侵权||上一篇:2008年文化"十二怪":有人代鬼写诗 有人被掌掴(3)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