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年来文化建设的重要历程
30年来,中国文化事业以解放思想为动力,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历史新时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胆解放思想,积极投身拨乱反正,文化领域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迅速改变。
第四次文代会迎来文化蓬勃发展的春天。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上所作的《祝辞》中提出我国新时期文学艺术的任务,进一步解决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党如何领导文艺等一系列重大根本问题。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化发展确立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文化时代,全社会文化创造热情空前高涨,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艺术家和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化精品杰作,文化园地展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催生了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加以区分。从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中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开创了文化建设新格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提升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先进文化建设上升到立党之本、执政之基的高度来认识,对于提升文化建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布局中的地位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为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引领文化进入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新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使文化建设踏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发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时代号召,中国文化建设步入了历史新起点。
改革创新贯穿30年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文化发展中的一系列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成为文化发展道路上的新课题。30年间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出部署,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不断深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30年来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历史上近代以来文化发展最稳定、成果最丰富的时期之一。
(一)文艺创作日益繁荣。30年间,我国文艺各个门类百花竞放、异彩纷呈,文艺创作更加积极活跃,文艺氛围更加融洽和谐,文艺队伍更加意气风发。重在建设、锐意创新成为文化发展主潮。精心组织筹划中国艺术节、中国京剧艺术节、全国美展等文化活动,设置“文华大奖”等重大艺术奖项,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对艺术创作产生积极明显的引导作用。传统艺术在继承、弘扬与创新中薪火相传。扶持全国重点京剧院团,实施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实施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工程,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藏剧、白剧、彝剧、苗剧、壮剧、阜新蒙古剧、满族新城戏等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也都得到政府大力扶持。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具规模。30年来,社会文化工作理念逐步深化,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得到凸显,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保障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以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为重点,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服务能力得到提高。以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为代表的一大批标志性骨干文化设施在大中城市建成使用的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十五”期间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目标,“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目前,全国共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 2799个,文化馆 3217个,博物馆1722个,文化站37384个,社区、村文化室137665个。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带动社会文化工作的开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共建共享,数字资源量已达到68TB,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缩小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上的差距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送书下乡、流动舞台车、古籍保护、中华再造善本等重要工程达到了预期目标。
(三)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30年来,我国文化市场以“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为指引,基本形成了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起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到2007年底,全国文化系统登记注册的文艺表演团体达4512个,艺术表演场所2070个,演出经纪机构1024个,文化娱乐场所82174家,艺术品经营机构1112家,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机构87137家,网吧13万多家,其他文化经营单位11783家。文化市场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品供给新格局和传播快、覆盖广、容量大的文化产品流通新网络。各类资本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大量资本和人力资源涌入文化产业领域,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演艺、音像、艺术品等传统文化产业较快增长,网络、游戏、动漫、流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一批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影响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脱颖而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应运而生。截至2007年底,我国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已达27.2万家。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占GDP比重2.4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41%,拉动GDP增长0.36个百分点,年增长速度达到17.1%,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同期第三产业年增长速度。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积极走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66.4亿美元,其中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29.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6.6%,是2001年的3.7倍;文化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7.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39.9%,是2001年的6.1倍,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不平衡的局面有所改观。
关键字: 内容标签:文化部,国文,年中,改革开放,部长,发展,蔡武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