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流行文化蜂拥至 "江南丝竹"陷窘境步入存亡寒冬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2年资料图:北京中华世纪坛在“五·一”节假时,来自南京的姑娘在展会上弹奏“江南丝竹”古乐,为在京举办的江苏文化艺术节精品展助兴。中新社发 邹宪 摄 
 

 
     2002年资料图:北京中华世纪坛在“五·一”节假时,南京姑娘弹奏“江南丝竹”古乐,为在京举办的江苏文化艺术节精品展助兴。中新社发 邹宪 摄 

香港文汇报报道,国门大开之后,流行文化蜂拥而至,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新媒体,伴随丰富的物质生活走进千家万户,包括昆剧在内的传统戏剧迎来了冬天。舒缓缠绵的曲调,雅致悱恻的词藻难以和朗朗上口的流行音乐抢夺观众,在“声光电”刺激的现代演出手段前,传统戏剧竟无竞争之地。被讽刺为“昆曲昆曲,困困(睡睡)吃吃”的昆剧,观众日益减少,而且年龄相对偏高。

    民族乐不景气演员无奈下海

    据张军忆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每个周末昆剧团有一次演出,演出费是30元,他从家打的到演出地点逸夫舞台来回需要34元,演出报酬付车钱都不够。平时昆剧团的演出,即使票价只有10元,上座也仅三五十人,被人讥笑为“演戏的比看戏的还多”。后来,昆剧团干脆取消了10元票价,在演出厅门口放一个募捐箱,就算是免费的演出,也乏人问津。只有到了夏天,观众会多些,但不是为了看戏,而是来享受剧场里两台功效强劲的空调。

    传统戏剧遇冷,并非是昆剧一家困局。当时戏剧演员多拿国家工资,虽然不至于沦为低收入族群,但与歌星、影星的高收入相比却是天壤之别。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下,一些戏剧演员无奈搞起副业,下海经商。1989年,上海昆剧团在美国演出时,还发生了数名演员滞留不归的事件。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丝竹,存亡,蜂拥,江南,窘境,寒冬,步入,流行,文化
下一篇:梁山伯是四世纪清官 日本老人考证中国传说(图)||上一篇: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调研南水北调文保工作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