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曾几何时,京剧几乎占据了国人大半部分文化生活。程长庚把京剧带进了京城,梅兰芳把京剧带入了亿万民众的心里……京剧是“角”的艺术。 孟广禄、于魁智、翁国生、刘桂娟……许多不同院团的剧目中都能见到耳熟能详的大腕们在第五届京剧节反复亮相的现象。名角的出场必然伴随着恢弘的场面和大投入、大制作。
“京剧艺术绝对是以演员为中心的。”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谢柏梁认为,京剧艺术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其原因就在于大师的表演,在于流派的树立,在于唱腔的永存。“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声腔艺术,之所以没有出大师,之所以没有出流派,是我们不停地打造新的剧目,不要演员登峰造极风格的极限,演员被极度矮化。”

10月20日,由山西省京剧院和国家京剧院联合演出的京剧《晋德裕》在京剧艺术节上与观众见面。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10月20日,几位观众在看演员化妆。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但事实上,除了忠实的票友来捧场外,很多观众并不关注谁是主演。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龚和德说:“京剧现在是转型时期,被掩盖的群体创作作用凸显了出来,仅仅陶醉于角的艺术,而不热衷于同导演、作家、音乐家的合作,就会跌入理论陷阱。”
中国戏曲学院副研究员陈友峰博士说,“为演员写本子”本质上反映出的是戏曲的精神内容为表演形式服务,成为表演形式的载体。由此而衍生出的必然是许多观众群体的审美偏移——许多观众看戏,并非是为某出戏或某个剧目看戏,而是单纯地去看某某演员的表演,这种表演技艺既包括唱、念、做、打。这种偏移客观上鼓励、促使演员在表演形式和表演技艺上苦下功夫,甚至出现了走向极致的类似于杂技的单纯的技艺表演,忽略了戏曲精神内容的提升。最终导致了形式挤压内容、甚至替代内容的现象。
“到底是戏保人还是人保戏?” 北京戏曲学院名誉院长孙毓敏直呼,“最好是戏保人,因为剧本好了,保留的可能性就好了,有戏可演了。如果剧本不好,那演员的二度创作全部是无效劳动。戏保人,这样大家都能演,这样这个戏就能传播了。” 第五届京剧节上,不仅名角主演满场“飞”,甚至出现了一个导演导13台戏、一个作曲家为11部戏谱曲的现象。
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赵景勃说:“很欣慰梨园界积淀了一批让大家信得过的、有威信的人才,但重复使用这些人会导致剧目的创作手法雷同、风格相似,不利于戏曲的百花齐放。因此,主创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关键字: 内容标签:托举,国粹,京剧,政府,永不褪色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