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语言退化文化失传 拯救濒临消亡的三少民族文遗(1)

编辑:秋痕 来源:新华网
 
随着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一个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鄂温克族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它独具特色的文化令人神往。

  然而,在近日召开的我国首届三少民族文化节上,全国40余位权威专家公布的调研结果却令人担忧:聚居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鄂温克、鄂伦春和达斡尔这三少民族的文化遗产正濒临消亡,如不尽快挖掘抢救,几十年后,恐怕我们只能在文学作品中品读那些曾经灿烂的文化。

  文化遗产面临“人亡文灭”

  我国东北地区的三少民族都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微小民族,从山林中走出的鄂温克族、擅长狩猎的鄂伦春族和契丹人的后裔达斡尔族,在饮食起居、婚丧嫁娶、语言服饰、歌舞体育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类群,对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构成有着不可缺失的作用。

  近年来,达斡尔族乌钦、鄂伦春族摩苏昆等少数民族说唱艺术、桦树皮制作技艺,以及蕴含狩猎农耕文化的萨满服饰、表现少数民族多彩生活的无调式民歌扎恩达勒、在各地流行的原生态乐器口胡以及粗犷奔放的民间舞鲁日格勒等,均已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鄂伦春语更是成为研究古代东北民族历史的重要“活化石”。

  然而,记者日前随部分专家赴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的三少民族聚居区调查后了解到,三少民族文化遗产面临“人亡文灭”的境地。我国萨满传承人仅存74岁高龄的关扣尼先生,这意味着承载着北方原始文化的萨满文化将濒于失传;民歌、刺绣、剪纸等文化类型的老艺人们相继去世,仅剩不到20人;因丧失原料来源,画皮和兽皮工艺等上千年的狩猎文化精髓濒临失传。

  中国社科院民族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晓春表示,目前能够掌握、解释原汁原味三少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已凤毛麟角,以三少民族文艺为演出内容的演艺团体无论是在节目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不尽如人意,相关文化研究机构也缺乏高级专业研发人才。

  语言退化致文化失传

  究其原因,不少专家学者认为,除年轻人受经济大潮、现代理念和生产方式冲击,对传统技艺普遍缺乏兴趣外,三少民族语言的严重退化是导致以口授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日渐消亡的最主要原因。

  中国社科院一项最新调查结果表明,三少民族语言已基本退出本族家庭环境,处于“中年人半通、小孩子不通”的窘境。在“打招呼”“平日聊天”“工作单位”等不同场合中使用本族语言的比例都不足15%,有的家庭甚至出现了孙子听不懂爷爷说话的情况。

  “一些传统技艺在家族中是‘单传’,要想学会,必须懂得本民族语言。”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丁石庆说,“但是,三少民族的语言都只有发音、没有文字,不便于传授,就更别提文化的传承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失传,消亡,退化,濒临,拯救,民族,语言,文化
下一篇:巴塞尔-迈阿密艺博会首次邀请中国杂志||上一篇:郭敬明签售千人扑空 工作人员称其食物中毒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