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语言退化文化失传 拯救濒临消亡的三少民族文遗(2)

编辑:秋痕 来源:新华网
 
载体缺失阻碍文化传承

  有不少学者指出,除语言退化外,三少民族原先以狩猎为主要文化载体的丧失严重阻碍其文化遗产的传承。

  为保护生态环境,有关部门于上世纪90年代对森林地区的猎民实施禁猎、禁伐措施,引导他们转向农业耕种。

  “狩猎不是生存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教授吴雅芝解释说,三少民族的森林游猎生活延续了千百年,他们对生态环境有着天然保护意识,与狩猎文化相互交融,不射杀怀孕或正在交配的动物(兽皮工艺需要狩猎);制作桦皮船需要桦木,但不乱砍滥伐,而是到河边捡“漂流木”或林中的倒木;篝火节结束后,都会把篝火的灰烬埋在含有水分的土里,用脚结实地踩好……

  吴雅芝说:“可以说,三少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狩猎,当他们迁出森林,完全适应了农耕,从某种程度也就意味着其狩猎文化载体的消失。”

  要静态保护 更要动态传承

  就如何保护三少民族文化遗产,不少专家认为,三少民族的文化遗产对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文化遗产保护已刻不容缓。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表示,把民间文化置于档案资料库成为“死标本”的方式并不科学。“文化遗产不仅需要挖掘整理的静态保护,更需要多种形式的动态传承。”

  这位负责人说:“比如,可以鼓励文艺界人士进行实地考察,用现代技术创作出集知识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的能够再现三少民族历史变迁和民风民俗的文化精品,争取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较强影响。”

  吴雅芝建议,设立“国家级抢救挖掘微小民族历史文化专项基金”,“基金”可因族设项,并多向与民族语言保护有关的科研项目倾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久前,在有关部门资助下,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鄂伦春自治旗积极发动本民族老人和语言学者,采用汉字配合达斡尔语记音符号的方式编写了我国首部达斡尔语教科书《达斡尔语校本教材》《鄂伦春语释译》等工具书,颇受少数民族群众欢迎。

  内蒙古达斡尔学会理事长敖景峰说:“各少数民族自治旗、自治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本民族语言课、民歌课、手工艺课、体育课等民族文化课程,这是从根本上解决民族文化面临失传的最佳途径。”

关键字: 内容标签:失传,消亡,退化,濒临,拯救,民族,语言,文化
下一篇:不久以后日语就将灭亡?||上一篇: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开幕(图)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