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轻轨桥墩下搭窝棚居住的张小明说,纱帽石往年此时已全部裸露。如今三峡大坝蓄水,纱帽石仅有3米左右露出水面,距岸边已有20多米,远看仿佛一顶漂浮水面的乌纱帽。
纱帽石高约13米、宽约11米、厚约9米,因形似古代官帽乌纱而得名。据悉,纱帽石四周分布着多处题刻:碗口大小行书,一寸见方的小楷等,刻字内容多为亲友祈福。面江一侧较高处,“董公死难处”五个大字遒劲有力,每字约0.6米见方。
重庆文物考古队副队长林必忠介绍,1621年,奢崇明举兵造反,攻陷宜宾、贵州、重庆等地区。明廷急调董尽伦率义师驰援重庆。董尽伦孤军深入,中了叛军埋伏,不幸在纱帽石旁壮烈牺牲。平叛成功后,明朝吏部侍郎之子到纱帽石上镌刻“董公死难处”五个大字。
董尽伦是今合川人,英勇杀贼故事广为流传,逐渐被神化。到了清代,重庆老百姓已把他当成类似关公祭拜,祈求董尽伦在天之灵护佑百姓长寿富贵。近现代以来,人们逐渐淡忘了董尽伦的事迹。因此,纱帽石上祈福题刻全部为清代前镌刻。
纱帽石题刻属于渝中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三峡大坝蓄水已超过172米,纱帽石大部分没于江水,题刻全部被淹。因纱帽石体积较大,移动困难,文物部门几年前就已开始做防风化处理和拓片,对题刻进行保护。
关键字: 内容标签:纱帽,蓄水,三峡大坝,石题刻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