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绣是我国织绣中的新秀奇葩。据说20世纪初由英国传教士詹姆斯·马茂兰从欧洲传入中国,最初主要用于手提包、拖鞋面、沙发垫等日用工艺品上。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率先组建绒绣厂,并把中国传统刺绣中的技法与绒绣相结合,由单色绣改为拼色绣、彩锦绣、接色绣等,形成了具有海派特色的绒绣。尤其重要的是,绒绣从简单的日用品装饰发展成绘制人物、风景的大型艺术品,具有民族风格和传统的绒绣被誉为“东方的油画”。北京人民大会堂香港厅的《香港维多利亚海湾夜景》、重庆厅的《山城夜景》,中央军委八一大楼第一接见厅的《革命圣地井冈山》,这些长期陈设品均为上海绒绣。尤其是《万里长城》在联合国大厦厅堂陈列,更让各国代表叹为观止。
作为中华老字号的恒源祥,其绒绣运用了传统刺绣中的“抱针”、“飘色”等技法,使绒绣人物远观层次分明、色彩清晰;近看则毛发凸显、眼神刻画炯炯有神。2004年,他们受中共中央文献办委托,开始为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绣像,目前已先后完成了邓小平、陈云、朱德和刘少奇的绣像,正在制作并即将完成的还有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绣像。今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恒源祥为国际奥委会历任主席制作的绣像在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博览会展出,受到了国内外参观者广泛的关注与好评。
尽管绒绣艺术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但是上海制作绒绣艺术品的单位已所剩无几。据上海恒源祥绒绣原创工作室的秦永福介绍,过去绒绣除了用作国礼或宾馆、纪念馆等陈设品外,还有大量的外贸订单。上海除了红星和东方绒绣厂、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绒绣研究室等国有企业外,还有浦东高桥、龚路、顾路、江镇等乡镇企业,拥有技艺人员共约1500多人。如今外贸滑坡,经济的不景气也导致绒绣后备人才青黄不接。目前,上海会绣艺术品的技艺人员仅20多人,能独立仿制人像的不超过7人,且年龄都在50岁以上,最大的为61岁。
可喜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保护遗存、扶持传承、扩大传播、推动创新”十六字方针,眼下上海除了工艺美校、工艺美术公司职校开办绒绣班外,恒源祥等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开始注重年轻一代的培养。他们通过技艺培训和名师带徒弟的方式,设立保护奖、传承奖,传播奖以及创新奖等,鼓励更多的青年绒绣人才脱颖而出。同时,鉴于绒绣艺术品用工多、成本高、适宜做大作品,很难走进普通家庭等实际原因,绒绣企业也呼吁有关部门给予政策上的扶持,让绒绣这个特殊工艺能够传承并发扬光大。(记者 顾咪咪 唐露鸣)
关键字: 内容标签:绒绣,成绩斐然,传承,艺术,恒源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