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神秘建筑隐身埋名60年(2)

编辑:秋痕 来源:现代快报
 
300张礼堂设计图纸都被蒋介石否决

    80年的风风雨雨,它见证了太多的兴衰荣辱。现在它的门口挂有两块牌子,分别是“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旧址”、“南京军区军史馆”。这里的工作人员、漂亮的女士官李单单非常详细地给记者介绍了这座建筑的前世今生。

    1928年3月黄埔军校刚迁来时,这里只有几间破房子。蒋介石一向很重视军校的建设,他大笔一挥,拨了一笔巨款,要把搬迁到这里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建设成花园式的学校。负责建校的是江苏吴县人钱大钧,时任侍从室主任,曾担任过黄埔军校参谋长。钱大钧向蒋介石提出,最好再建个气派又舒适的大礼堂。

    经蒋介石同意后,钱大钧立即召集15个建筑设计师,成立了军校大礼堂设计委员会。该会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专家出国考察同一类型的建筑。专家们一回来,便投入紧张的设计之中。三周时间内,专家们前后拿出三次方案设计的近300张图纸,都被蒋介石否决了。蒋介石说:“礼堂工程是百年大计,民国如果存在300年,这个礼堂也要300年不过时才行。”他还指示钱大钧,这个建筑要体现国家和军队的灵魂和精神,具体地说,就是三个字:智、仁、勇。

    钱大钧回去向设计师转达了蒋介石的思路,许多设计师表示很难完成这个设计任务,有的索性写了辞职报告。这时,有一个叫张谨农的工程师把任务应承下来,而且三天后就拿出了设计图纸。

    钱大钧带上张谨农,忐忑不安地去见蒋介石。蒋介石伏在桌子上认真地看图纸,脸上渐渐地有了笑容,抬头对张谨农说:“不错,不错,这正是我心中的大礼堂。宽宽的,高高的,像一个聪明人的大服袋,它是智能的体现。尤其是中间很宽,像一个宽厚人的胸膛,是仁的表现。礼堂上面一对高高的塔楼,既像一对大大的眼睛,又像一对刺破青天的宝剑,体现了一个勇字。”蒋介石说着,兴奋地提起笔,在图纸上签了名。

    蒋介石钦定建造的这座中央军校大礼堂,既可以看到中国宫殿式与传统建筑形式的继承与发展,也可以看到西方古典建筑的影子,确实是民国建筑中的瑰宝。当年就是在这里,日本侵略者垂头丧气地向中国军民投降,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它看到了什么?

    军旅画家置身其中十数年才发现秘密

    如今走进军史馆,迎面而来的是一方弧形照壁,绕过照壁,便能看到用仿真蜡像复原的签字仪式场景。在这些蜡像的背后墙上,挂着一幅长6米、高2.2米的油画《公元1945年9月9日9时·南京》复制品,真实地再现了1945年9月9日9时,中国战区日军向我国军民投降签字的场面。这幅油画的作者,是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画家陈坚。

    陈坚是一位擅长创作重大历史题材的著名画家,他告诉记者,这幅作品他用了十余年时间才完成,原作现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76年,陈坚从野战军调入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巧合的是,画室就在这幢楼里,只是当时他并不知晓。十一年之后,陈坚看到了一篇题为《日军签降一幕》的旧新闻,千余字,是描述中国战区受降大典盛况的。这让身为中国军人的陈坚十分激动,他想要亲眼看看当年的那幢建筑。于是他搜集了一些日军签字投降有关的资料,对照老照片一看,这才发现竟然正是自己画室所在的楼。陈坚激动得不能自已,决心要把这幅画创作出来,重现这一伟大历史时刻。

    陈坚对画的细节要求几近苛刻。为了真实地再现这一历史场景,他需要找到当时那段历史的目击者。但已事隔多年,他能找到这样的人吗?

    这里隐藏了一个历史疑团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坚得知,当时的南京政协委员、80多岁高龄的王楚英老人,曾任国民党新六军第十四师少校作战科长,他亲历了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陈坚的邀请下,王楚英老人专门到画室看了他的画,并详细地为他讲述了当时礼堂的布局以及签字仪式的场景。

    王楚英回忆说,签字的前天夜里,他兴奋得睡不着觉,第二天早上6点多就起床了,接着来到中央军校大礼堂,带着美军工兵专家进行了三次安全检查。9月9日上午8时52分,悬挂在受降席和投降席上方的4个大型水银灯突然亮了起来,何应钦由礼台后方走进会场,后面紧跟着一些国民政府和盟军的高级官员。当时,王楚英站在门口,给他们开门。大厅里顿时活跃起来,摄影记者争着拍照。

    8时58分,王楚英站到礼堂的正门前。此时,由军训部次长王俊中将将日本投降代表、侵华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等七人从大礼堂中门带进会场。冈村宁次站到投降席的中间,向何应钦鞠躬。何应钦手一挥,他们就坐了下来。王楚英跟在王俊后面,待冈村宁次等一落座,他便回到原位,站在何应钦后面。

    老人告诉陈坚,签字完成的时间是1945年9月9日9时7分。其他事情可能有些模糊,但这个时间,他是记得最为清楚的。王楚英还看到了冈村宁次因为手在发抖,盖章时,他从右边上衣口袋中拿出印章,边抖边盖章,把印章都盖歪了,可在这样的场合下,他又不能更改,只得起身向受降席鞠躬表示歉意。

    老人还讲述了一个小插曲。当时,日本人把投降书递过来,原本坐着的何应钦一下子站起了,双手接过,这个突然站起来的动作后来被人说成没有威严。“其实是因为当时桌子太宽,何应钦要接投降书,只能站起来,否则接不到啊。”王楚英笑着回忆。

    关于此事还有一传闻,说冈村宁次退席的时候向何应钦鞠了一个躬,何应钦下意识地还了一个同样标准的鞠躬。当时在场的许多中国人都觉得十分不妥。抗日战争时期,何应钦是亲日派,这点许多人都知道。他的这个动作引起了许多中国人的愤怒。到底有没有这回事?老人摇摇头说,应该没有,否则他不可能不记得。

关键字: 内容标签:埋名,隐身,神秘,建筑
下一篇:各界送别著名电影艺术家谢晋||上一篇: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书画展天津开幕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