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游美欧诸国、对京都台北街头巷陌描写尤为人称道、却自称门外汉的作家舒国治,1952年在台北出生,祖籍浙江奉化,少年时仅有少量篇章问世,之后便游历各地,至中年返回台湾定居后才屡有文章写出,并陆续结集出版。他的文章个人风格突出,在台湾诸多如今仍可谓风格多样的作家中显露出来,于是也有本地读者以各种途径从中受惠,虽人群尚不广大,但多是有备而来。主客坐定,问答开始。问题发散,好像飞箭穿越箭场飞向标靶,从旅行到文学,从电影到建筑、文字风格、饮食口味乃至写作习惯,似也与作家本人游京都各种方法之一的跳跃法暗合。这位土生土长的台北人,在游苏杭两日归来,将去赣中游山之间,在上海城中的书店里,对于四面跃出的飞箭,一一慢慢道来。开口说话倒没有十分浓重的台湾口音,只在转折连接处显出原味。从日本谈起,自然说到新书《穷中谈吃》,再到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文章的篇幅长短。也有年轻人对中年人保持的新鲜感怀有好奇,这问题在近期台湾的另一对谈中实已作答,他在那一则中说,“是台北六十年代,打下的轻狂根基。”
读何等书,行何等路,听何等话,即要有何等心情,这大约也可看作《流浪集》书名的一种来源。也是要这样的人,才会在“穷”中仍着意于书籍的装订、纸张的手感、字型的集成,凡此种种奢侈的细节。他以与时代略有距离的个人节奏走路、吃饭、聊天、写字,以门外汉的视角记录,却又附以一丝不苟的细致耐心,在日常的旅途中策动你重新发现已经遗忘的平凡之美。
门外汉谈吃拿手,吃自然当行,有读者看过《理想的下午》,按其中段落设想还原场景,自带三块本地出产点心前来,他也自然地在看官注视下认真而完善地吃下一块,“很好吃”,说完抬脚去洗手间做整理工作,背上背包,大步流星,赶赴下一段旅程。
渡口书店
关键字:
内容标签:见面会,读者,停暂问,舒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