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的《菩提树》首句说,“门前有棵菩提树,生长在古井边。”人离不开水,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井。这种生活记忆,是城市记忆的一个部分,藤蔓伴生。
而像杭州这样,井与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发展如此密切相关,却是少见。晋代的郭婆井、唐朝的相国井、吴越的钱王井、宋代的下八眼井、相传济公运木材的净寺古井……杭州能说出来龙去脉的古井,不下百口,以井为点,贯穿出千年历史地图。
昨天《杭州古井完全报告·上篇》我们已经报道,根据最新的普查发现,杭州市目前有211口古井,大部分设施破损严重,得不到有效保护。
这是杭州古井的生存现状,也是对古井保护开发的挑战。
于是,在《杭州市古井保护、利用、开放规划研究(讨论稿)》(下称《规划》)里,杭州古井保护提上了一个重要议程。
其思路就是,要留存历史,将这些见证历史变迁的古井,融入现代文明,重现井边文化,为杭州古城旅游文化提供空间载体。
据悉,古井保护已经被列为《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中一个保护要素。
怎么保护?
“一井一档”,保护方式因井而异
杭州市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工程管理科的张平科长说,对于杭州市区的211口古井,在调查规划中,为每个单井专门建立了古井档案,确定古井信息。
其中包括,古井所在地址、建成年代、保存质量、使用情况、是否处于历史街区地段等,“一井一档”使得古井信息能够方便检索,每口井都有专项、专门的保护整治模式。
古井保护的原则是“修旧如旧”
《规划》还对古井分级,一级为建成100年以上的井;二级是具有特别的历史、艺术价值或具有非常重要的纪念、教育意义的井或位于文物保护单位(点)、历史建筑、拟保建筑等保护建筑院落内的井;三级指建成60年以上、且位于各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井。四级指建成60年以上的井。
“一、二级以修缮为主,恢复主要使用二级古井,对于三、四级古井主要采用维修模式。规划的原则是‘修旧如旧’。”
关键字: 内容标签:古井,杭州,而异,保护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