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胡盈莹、范季融藏青铜器展在上博揭幕(图)

编辑:秋痕 来源:早报
 
早报记者 蔡晓玮 
  

 
“首阳吉金”展览的很多青铜器是首次公开 早报记者 高剑平 图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昨日下午,“首阳吉金——胡盈莹、范季融藏中国古代青铜器展”在上海博物馆揭幕,此次展览展品共有近70件(组),整个展览以一件夏代晚期的青铜爵为始,以西汉的错金银鸟兽纹弩机结尾,完整地涵盖了从夏到西汉各个时期的青铜器铸造工艺。早报记者在上海博物馆四楼“首阳吉金”展览专馆中看到,展品以点面结合的方式陈列,除了在展厅周围橱窗中以时代先后排列之外,展馆中间亦以专门展示的方式呈现如子范鬲等珍贵青铜器。

18年的收藏成果

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夏商时期”、“西周时期”、“春秋、战国、秦、西汉时期”。范季融先生在揭幕典礼上感叹:“18年来,学习中国古文化、收藏青铜器已经成了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这次展览是对我18年收藏成果的一次完整的展示。”

虽然此次展览已经是上海博物馆与著名收藏家范季融、胡盈莹的“首阳斋”的第三次合作,但这些青铜器的公开展览却还是头一遭。“首阳斋”收藏的百余件青铜器数量并不多,但是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青铜工艺发展过程的各个时期,且由于非常注重对于铸有铭文的青铜器的收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展品中夏代晚期的青铜爵对于了解当时的青铜工艺、研究中国青铜工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都是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作为夏代礼制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器物,爵在青铜体制初创之时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件爵器的形制和二里头遗址三期中的一件青铜爵非常接近,但是,在爵腹一侧有两条随器腹走向而设的凸起腹线,这是之前的研究中没有碰到过的。用范季融先生的话讲,“在夏商时期,青铜器的‘范’还没有被最终确定,这个时代的展品有的显得出乎意料地‘摩登’,就是因为各种范式仍处在摸索的过程中。”同样作为盛器,在之后的西周早期的爵中,随着工艺的精湛和范式的确定,线条显得更为分明,纹饰也复杂起来;而到了战国中晚期,五套筒形器的出现则标志着工艺的再次跨越,展示了出色的铸造技术。

铭文浮现历史

铜器铭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范季融先生认为收藏青铜器要以物证史,以器物为本了解青铜时代的历史、文化。展品中的子范鬲的口沿铸有铭文:子范乍(作)宝鬲,铭文中提到的子范,据史料记载为晋文公之舅狐偃,其字为子范。子范一生中曾辅佐晋文公返晋复国、城濮之战、践土之盟等三件大事。

战国时期的商鞅铍中刻有铭文两行十六个字,标明此为商鞅所有的武器,反映了商鞅变法图强的历史。秦代的两诏椭升则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采取统一度量衡措施的重要实物资料,在升的一面刻有秦始皇的诏文,而在反面,秦二世的诏文也赫然在目,反映了父子两代对于统一度量衡的一致决心。展品中还有一批秦国器,其铭文展示了秦国发展的基本脉络,春秋早期的秦公鼎、秦公簋,反映了秦国早期历史,而记录这段历史的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很少,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关键字: 内容标签:藏青,铜器,揭幕,在上,胡盈莹,范季融
下一篇:中韩巨资缔造亚洲“动漫帝国”落户河北保定||上一篇:弃画被拼贴后出卖 画家斥之为画坛“一大奇闻”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