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邓伯”,这张报纸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富于创新精神的中青报人在上世纪90年代上半期率先创办周刊,一时引得其他报纸纷纷仿效。
此时,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战役性”报道依然有所延续,而以揭露危害公众利益的真相为主要形态的调查性报道大量出现。尽管在这个媒体群雄逐鹿的年代,这些报道很少获得过像上世纪80年代那般轰动的效应,却也蔚为大观。1995年“冰点”的问世,又将这张报纸的视角拓展到那些“‘冰’得无人理会的大众和社会角落”。
上世纪80年代报面上的标题常有“启示”、“探索”、“透视”、“思考”,而新时期报面上则多了这样的栏头:“新闻特写”、“独家新闻”、“新闻分析”、“新闻述评”、“现场采录”、“本报调查”、“新闻观察”、“独家访谈”。
从宏观上关注社会变革,到更加关注民生和普通人的生活;从更“政治”到更“社会”,“《中国青年报》的嬗变,实质是‘职业回归’,还新闻以本来面目。”这家报社一位资深记者如此说。
嬗变之中,报人的精神却未变。1998年特大洪灾,《中国青年报》能派的记者几乎都被派往水灾前线。九江决堤时,它的记者在齐膝深的水中边行进边用手机向报社口述现场新闻,在众多同时目击现场的媒体中成为独家。2004年的繁峙矿难中有11名记者受贿,但中青报记者拒绝贿赂,冒着生命危险揭开黑幕,当时赶到现场的中央调查组的许多官员,从行李中掏出的、手里拿着的,便是《中国青年报》刊发的报道复印件。
然而,随着市场化媒体的飞速崛起,新闻市场上的竞争者迅速增多。在它创刊的那一年,全国只有186种报纸;而在去年,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近3000种。这张共青团的机关报,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在困惑中不断调整,以适应它所热衷推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0年前的这一天,《中国青年报》复刊一版上曾刊载着“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英明领袖华主席”和“敬爱的叶副主席”的手迹与题词。“雄鸡一唱,乐奏万方。”它那天以这样的笔调在《致读者》中写道:“我们一定怀着对党、对祖国的无限忠诚,怀着对林彪、‘四人帮’的深仇大恨,竭尽全力把报纸办好。”
20年前,在它内部,上下已然形成共识,要“将这张报纸办成一份现代传媒”。而今天,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洪流中,它与众多报纸一起,正在演进成一张新闻纸。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青年报,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前行,相伴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