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世博会与“松江顾绣”有关系吗

编辑:秋痕 来源:文汇报
 
鲁克龄
    
    近日,有媒体报道,沪剧院新编沪剧《露香女》即将公演。称该剧“以松江顾绣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即当时的世博会)上获金奖的顾绣艺人的艺术追求和爱情遭遇为切入口,创作了一台反映上海与世博会历史渊源和上海市民对世博会人文情结的大型沪剧。希望以沪剧的形式来摹绘上海城郊百年前的风情、风貌、风雅、风骨。”
    
    联想近两年来,不时有“松江与世博会的缘分似乎是天然的。早在90多年前,松江顾绣就曾在世界博览会上拿过金奖”这样类似的文字出现在媒体上,将世博会、顾绣、松江联在了一起,编织起了一个神话般的美妙故事。
    
    那么1915年世博会有过顾绣展品吗?获奖“松江顾绣”作者是谁?完成于何时?作品现在何处?我想这些问题,大家一定也会感兴趣的,我也亳不例外。遗憾的是,这一切并不确切。
    
    世博会与沈寿女士
    
    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和旧金山建立,1915年2月20日至1915年12月4日,在美国旧金山,举办了“巴拿马-太平洋世博会”。参加国32个,参观者达1900万人次。
    
    中国是参展国之一。江苏吴县出生的刺绣艺术大师沈寿女士(1874~1921年)的仿真绣《耶稣像》,由其丈夫余觉亲自送到旧金山,参加世博会的展览,标价13000美元。其间与贵州茅台酒等商品,一块荣获众多金奖中的一等奖。后因价高没有售出,世博会结束,便运回了南通沈寿处,现由江苏省收藏。1921年6月8日,48岁的沈寿女士病逝于江苏南通,并葬于南通城南风景区黄泥山南麓。
    
    一段清清楚楚的中国江苏仿真绣以及沈寿女士与世博会的经历,如今却演变成无名氏,无实物的所谓“松江顾绣”与世博会的“联姻”。
    
    《露香女》缺乏事实依据
    
    《露香女》剧中的所谓百年前的“松江顾绣”,我在当地的松江博物馆,跑遍展厅,也没见着。有的全是“文革”后绣的,号称是顾绣的“松江刺绣”作品。展品和馆藏记录,均没有所谓1915年的世博会获金奖的“松江刺绣”的任何一丝痕迹。文史记载与《露香女》剧情如此反差之大,让人吃惊。
    
    除1915年的世博会外,其他历届世博会,经查寻,至今也未发现有过顾绣展示的记录。
    
    今日的松江,1998年前叫松江县,1914年前称华亭县。1958年11月松江县才由江苏省划归上海市,其融入上海的历史,至今才只有短短约50年的历史。剧中“摹绘上海城郊百年前的风情、风貌、风雅、风骨”,可能吗?它只能是百年前的江苏松江县的场景,而绝不是上海城郊的风景。百年前,上海对江苏的松江县,没有管辖权,它不属上海,怎么会是上海的城郊呢。
    
真实的“顾绣”
    
    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于一九六三年五月联合出版《明露香园顾绣精品》画册。书中前言:“顾绣起源於明代上海人顾名世之家。名世为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官至尚宝司丞,晚年曾筑露香园於县城西北隅,擅一邑之勝。顾氏后人精於刺绣,因而世称顾绣,每冠以露香园之名。”
    
    顾绣的诞生与其同时开创的深厚艺术底蕴,与今日的松江无一丝一毫的关联。露香园顾绣的历史,永远属于上海的古城—老城厢。这由国家博物院的言词作证。
    
    不久前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海上锦绣—顾绣珍品特展”,是国内首次空前规模的顾绣特展,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其艺术水准也是最高的。在众多的顾绣展品中,独缺所谓的“松江顾绣”。
    
    今日“顾绣”现状
    
    随着顾氏家族的消亡,露香园的败落、焚毁,露香园的顾绣,最终成了历史的文化遗产。
    
    源于露香园园内顾氏家族的闺阁绣,才是真正的“露香园顾绣”。这些珍品,如今被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著名机构收藏着。
    
    非常遗憾的是,从露香园深深的庭园中走出来的露香园顾绣,在漫长的商品市场激流中,逐渐陷入到商品绣的旋涡中去而不能自拔。从清代、民国众多的顾绣庄,到今天所谓的各类企业,都在忙着生产所谓的顾绣商品,要抢占市场。这些生产出来的绣品,会是顾绣吗?此时的顾绣,已完全偏离了真正“露香园顾绣”的艺术范畴。
    
    既然历史中的“露香园顾绣”早已进入了博物馆。那么我们今天保护、传承“露香园顾绣”什么呢。今天的社会、环境、文化、经济……,早已不是明代的原样,完全重复历史中的顾绣,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时代在进步,“露香园顾绣”也必须进步。


关键字: 内容标签:松江,世博会,关系
下一篇:大型主题文艺晚会《盛世回乡》在银川演出||上一篇:买书送国际机票?三千美元环游世界作者再推新著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