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剧院艺术教育系列项目研讨会于昨天下午在大剧院举行,各路艺术家、艺术教育工作者各抒己见,共商如何发现艺术教育之美。
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副主任王勇介绍道,在丹麦、芬兰等国,政府有一个主流价值观,就是拿出很多钱来推广艺术。
“在北欧很多国家,是学校提出艺术需要,政府再据此雇佣艺术院团进行艺术教育。剧院主要是应对需求提供服务。” 王勇认为,“在国内做艺术推广很多是为了赢得更多的观众,而且很多都是由演出方或剧院方单方面一面要抓演出,一面要搞教育,这是一个瓶颈。”
“目前艺术教育的体制亟须规范。仅靠目前大剧院东奔西走的零敲碎打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高层次部门,如文化部、教育部的统一领导和管理,避免各家只扫门前雪的混乱局面。”歌剧院院长张国勇表示。
“目前,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网络的发达降低了教师的权威性。如果教师上课一味照本宣科,就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市科教委德育处副处调研员周烨建议艺术教育普及工作要对教师教书育人这样一种角色要求有所针对。在教师进剧院的过程中,她也发现小部分教师中途离场,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听不懂”。
普陀区艺术特色学校子长学校黄宏慧校长深表认同。中小学教师学历大多为大专、本科,如果他们也看不懂,那么对于普通市民而言就更难。
二胡演奏家马晓晖则认为,要打破这堵“墙”,我们的艺术教育形式就一定要生动活泼、朴素自然,要有亲和力。
对此,张国勇院长认为,横亘在演出和受众之间的这堵“看不懂”的墙,其更为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前期课程做得不足。上海大剧院艺术教育项目启动的三年以来,累计演出场次已达221场。并不是票子都卖出去了,艺术教育也就万事大吉了。即使消耗了大量人力、财力,但如果演出前的“铺垫”不到位,观众对上演剧目也没有必要的背景的了解,那么,就会影响他们的艺术欣赏,也无端消耗了艺术教育资源。“ 就是找不到一个集合点让我们的艺术教育在最有效率的状态下发挥作用。”
要在身边找出一个文盲已不那么容易,然而大街上的艺盲、美盲,恐怕还不在少数。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钱世锦认为,美盲的扫除就要依靠艺术教育来完成。音乐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喜欢音乐的人。可惜的是,我们现在不少音乐教育走偏了方向,艺术教育往往因其效果并不立竿见影而被人们忽视。
关键字: 内容标签:之美,上海,研讨会,大剧院,艺术,教育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