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一年两个月摸家底 山西省明长城资源调查实录(1)

编辑:秋痕 来源:山西青年报
 

 
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从古至今的骚人墨客在一边吟叹它的同时也赋予了它不同的意义和象征。然而,当下长城的保护的现状却不容乐观。2006年,国家文物局与国家测绘局联合启动了全国长城资源调查,以全面、准确的掌握全国历代长城的规模、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与管理现状等基础资料。

    目前,山西省境内明长城田野调查工作已经结束。昨日,记者见到山西省长城资源调查四队队长,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副主任赵杰时,他正在整理田野调查的资料。明代长城主要建筑于形势险要的峪口、关隘左右这,调查队的工作极具挑战性,这历时一年零两个月的田野调查,赵杰颇多感触。

    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调查

    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依然能够领略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1987年,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建造时间之长,分布地域之广,影响力之大,是其他文物不可比拟的。

    为了摸清长城家底,以制定下一步的保护措施,2006年国家文物局与国家测绘局联合启动了全国长城资源调查。赵杰介绍,此次长城资源调查,是建国以来跨部门、跨行业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一次长城家底调查活动。调查的目的就是全面、准确掌握全国历代长城的规模、分布、构成、走向及其时代、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与管理现状等基础资料。

    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共有三大阶段:2007年4月到2008年12月,完成全国明长城的田野调查与测量;2009年1月到12月,完成秦汉长城的调查与测量;2010年1月到12月,完成其他时代长城的调查与测量。

    山西明长城的家底

    历时一年两个月,田野调查涉及我省6个市28个县(市、区)和与河北省交界的5个县,我省明长城资源家底基本摸清。

    明代长城是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由墙体、关堡、烽火台、敌台、马面等构成了信息传递与战争防御的交相呼应的网络。城墙,有土墙、石墙、砖墙三大类,还有山险、山险墙、木障墙、界壕等几种。墙体上有附属设施,如城墙顶部的垛口墙、女墙、射孔、排水设施等,骑墙或倚墙而建的敌台、马面等,作为通道的城门等。关,倚托于长城墙体的筑有城墙的屯兵地;堡,与长城墙体不相连的筑有城墙的屯兵地或居住地;烽火台,是长城沿线及向内地通过燃烟点火传递重要信息的高台。

    初步统计,共调查明长城墙体783.34公里、关堡322座、敌台959座、马面570座、烽火台1886座、采石场12处、马市3座、挡马墙2处、碑碣15通、戍卒墓地1处、水关(门)1座、壕沟20条、居住址4处、居住址群3组、其他10座。

    长城防御的不仅是战争

    赵杰负责的山西省长城资源调查四队,主要工作区域是山西与河北交界一线。他们首先依据历史文献及以前的调查成果圈定调查范围,然后对照影像图、当地文物部门资料和乡民介绍确定调查地点。

    赵杰说:“这个区域内,明长城大多是土石混筑而成的石墙。由于地处险峻的太行山之中,倚山为险也是本区域长城的重要特点,还有一些将自然险要人为加工形成的山险墙。调查中,因为太行山山势险峻,所以我们无法始终沿山体脊线向前挺进,但是凡是影像图上显示有可能是长城墙体的,或道听途说的,或远远望去有些像的,我们也必定实地调查。”

    宁可多跑冤枉路,也不能错过一分长城,队员们调查中颇多意外收获。他们在昔阳县马岭关关门附近,发现一块石碑碑文上有“无何虏还”四个字,又在左权县黄泽关堡内的一块石碑上发现“以验往来诚伪之人”之句。赵杰说:“这些发现使我们对于明代长城的防御对象与防御性质,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碑文说明,明代在太行山一线修筑长城,首先还是用于防御蒙古族东进的,同时检查过往行人、防止匪盗也是长城的重要作用。大致从昔阳县和赞黄县以北,可以说防御蒙古族东进为主要性质;以南,则兼有检查防匪的作用。长城并不是只有在打仗时,才派得上用场。”


关键字: 内容标签:山西省,长城,家底,两个月,实录,资源调查
下一篇:茅盾文学奖终评 余华被评"趣味低下"落选||上一篇:《哈利天书》官司胜诉 罗琳只庆幸妥善解决
分享到
推荐好文